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精神卫生又称为心理卫生,它是以增进人类的精神心理健康为目的的一门独立的学科,研究范畴主要包括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心理健康,防治各类精神心理障碍、进行三级防控,预防减少不良心理及行为问题的发生。国外学者调查发现,在综合医院中约30%~50%的住院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精神心理问题,我国学者则报道为25%~35%,就精神疾病谱而言以抑郁、焦虑及躯体化症状最为常见。由此可见,精神心理问题在综合医院住院患者中的存在是具有广泛性和普遍性的。由于人的生理和心理是一个统一有机的整体,躯体疾病与心理问题往往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心理问题既能引起心身疾病,又能使原有的躯体疾病严重或恶化;而罹患重大的躯体疾病也能导致心理应激,引发身心疾病。国家卫生计生委2017年发布《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在医疗机构中大面积开展心理评估、心理治疗、心理干预等技术的应用,加强人文关怀。本研究以综合医院中的普通科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调查患者的焦虑、抑郁和应对方式状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以“生物-心理-社会”全面康复医学模式及传统心理学方法为依据,以心理咨询联络护理为基本框架,初步形成对住院患者的心理干预模式,并通过实施临床心理干预,评估该干预模式的成效,为综合医院患者的心理护理提供依据和指导。研究目的1.调查了解普通科住院患者的焦虑、抑郁及应对方式的现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构建综合医院心理干预模式提供依据;2.形成对住院患者的心理干预模式,并通过在临床上实施心理干预,评估干预前后患者焦虑、抑郁、应对方式的改善情况,以此来评价该干预模式的成效,为综合医院提供符合中国国情的,系统性、操作性强、科学的模式和方法。研究对象与方法1.以广州市某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普通科的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运用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及简易应对方式问卷为评价工具,调查患者的焦虑、抑郁和应对方式状况。2.基于现状调查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以“生物-心理-社会”全面康复医学模式及传统心理学方法为依据,以心理咨询联络护理为基本框架,并通过护士实施临床心理干预,评估该干预模式的成效。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的统计学方法有:χ2检验、t检验、Pearson相关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1.综合医院住院患者的焦虑情绪的发生率为18.42%,抑郁情绪的发生率为38.72%,焦虑和抑郁的共病率为14.66%;患者的焦虑、抑郁总分分别为(42.14±7.82)、(49.35±9.94),均高于中国常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住院患者的积极应对与消极应对两个维度的得分分别为(22.09±7.26)、(9.05±4.21),均明显高于中国常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住院患者的应对方式总分、积极应对方式维度与焦虑、抑郁均呈现负相关(P<0.05);焦虑与抑郁呈现出显著正相关(P<0.01)。4.影响住院患者焦虑的因素主要为职业、病程,其中职业为农民、病程1年以上为患者合并焦虑情绪的危险因素。5.影响住院患者抑郁的因素主要为病程、家庭支持,其中病程1年以上、家庭支持较差为患者合并抑郁情绪的危险因素。6.影响住院患者积极应对的主要因素为性别和家庭支持;影响住院患者消极应对的主要因素为年龄和家庭支持。7.以“生物-心理-社会”全面康复医学模式及传统心理学方法为依据,以心理咨询联络护理为基本框架,初步构建对综合医院住院患者的心理干预模式。8.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患者干预前后的焦虑、抑郁、消极应对方式得分较对照组均显著降低,积极应对方式得分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9.患者对心理干预的总体满意度为90.9%。研究结论1.综合医院住院患者焦虑、抑郁发生率较普通人群高;应对方式得分较普通人群高。2.住院患者的应对方式总分、积极应对方式维度与焦虑、抑郁均呈现负相关。3.影响住院患者焦虑的因素主要为职业、病程;影响患者抑郁的因素主要为病程、家庭支持;影响积极应对的主要因素为性别和家庭支持;影响消极应对的主要因素为年龄和家庭支持。4.本研究提出的心理干预模式及干预措施可缓解患者的焦虑、抑郁,增加积极应对策略,减少消极应对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