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改革为语文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和挑战,而“同课异构”教学活动也作为一种崭新的教学活动形式在新课程背景下应运而生。“同课异构”在本质上追求课堂教学的个体性、差异性和多样性,关注学生学情,尊重学生个性,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强调教师在教学中学习,在比较中发现问题,学习他人优点,从而有效增强新课改过程中教师的参与度,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简单来说“同课异构”就是针对同一教学内容由一位教师或几位教师进行几次不同的备课和讲授。通过“同课异构”这一方式,教师自身教学理念,多样的教学方法、教学风格等得以展现。通过对几堂课的交流、比较、反思,为教师搭建起对话和学习平台,实现教师经验共享、优势互补、共同进步。语文属于人文学科,语文教学中文本解读的多元性,使得语文“同课异构”较其他学科“同课异构”具有更大的开展价值。本研究对中学语文“同课异构”教学活动实施的理论基础、实施的意义以及实施原则进行了论述。通过问卷及访谈调查,分析并总结出目前中学语文“同课异构”教学活动存在的问题。在教师层面存在着教师参与积极性不高,对于“同课异构”活动认识上不足或存在误区,活动的主题在活动过程中得不到体现,教师间缺乏有效的合作,活动过程不完整等问题。在学校层面存在着学校对“同课异构”教学活动重视程度不够,开展“同课异构”活动的形式单一,学校对活动的引导不足,“同课异构”评价机制不完善的问题。这些问题影响了中学语文“同课异构”教学活动的有效性。针对调查中发现的这些问题,笔者经过研究和考虑,从两个层面提出了提高“同课异构”教学活动有效性的策略:教师应该改变自身观念积极主动参与,在参与时正确处理好“同课异构”活动中“同”与“异”关系,明确活动主题并围绕活动主题展开活动的各个环节,培养合作意识、加强团体合作,落实活动各个环节,保证活动的完整性。学校层面应该提供政策支持与制度保障,为教师搭建有效平台,开展多种组织方式的“同课异构”教学活动,加强对活动的实效指导,优化教师评价机制,激发教师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