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当代文坛上,迟子建以自己特有的方式独立行走于文学创作的道路上已经近三十年了。在这些年的小说创作中,她心心念念的还是自己的故乡——东北极地。在对故乡的书写中,我们看到了她对故乡底层大众的关注,他们品尝着生活的艰辛,经历着生活的不幸与磨难,但仍执着地生活着。他们对生命的珍视与对苦难的漠视,让我们看到了底层大众不屈的灵魂与向上的人生追求。迟子建的底层叙事不仅是对他们日常生活原生态的呈现,更重要的是对苦难包裹下的复杂人性的探索。论文第一章着眼于对迟子建小说底层人物群像的分类阐述,细数迟子建笔下的人物,大致包括这样两大类,乡村留守者和生活在边缘的城市贫民。他们生活在底层,不仅面临着贫乏的物质生活,而且在精神上也是一片荒芜。论文第二章侧重于对这群人生存困境——残缺人生的揭示。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于人生寂寞中期待理解、于人生压抑中期待慰藉、于人生颠沛中期待安顿。迟子建看到了人与人之间的心灵隔膜,也看到了人在理想与现实面前的矛盾与不解,她的创作主要从人们的生存的基本条件出发,对于人在这个世界上生存的寂寞、漂泊与压抑以体认,她的创作关注到了人内心残缺的痛。如果说前两部分是对迟子建小说底层叙事中“人”与“事”两大主体的揭示,那论文的第三部分则主要从迟子建个人“情”的角度来探索迟子建对底层大众的关注的因由及其巨大的悲悯情怀。迟子建从小生活在冰天雪地的极地,地理位置的优势使她远离政治中心与时代变革,对乡村生活的关心和对故乡人民的热爱使她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那些生活在底层边缘的人们,去展现他们的悲欢苦乐,生死离愁。同时女性作家的性别身份又为她书写底层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视角,女性在男性社会中的弱势地位以及女性与生俱来的强大母性,让她能够以平等的心态,真正走进底层人民的心中,形成女性身份与底层叙事的互文性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