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基于嗅觉通路完整性,通过电针迎香穴观察大鼠嗅黏膜神经肽类物质SP(P物质)、NKA(神经肽A)的表达,从ORN再生分子机制的角度探讨嗅觉功能障碍大鼠的神经肽的相关机制,为临床上针灸治疗嗅觉功能障碍提供依据。 方法:将50只雄性SD大鼠体重(250±20g)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分别为正常对照组、嗅觉障碍组、嗅觉障碍+眶下神经切断组、嗅觉障碍+针刺组、嗅觉障碍+眶下神经切断+针刺组。建模方法:嗅觉障碍模型,将大鼠用0.3%戊巴比妥钠麻醉后,用微量注射器(注射器针头磨钝)对双侧鼻孔均一次性灌注100μL0.7% Triton X-100(PBS配制),灌流时间1min;眶下神经切断模型采用眶下神经切断法。正常对照组、嗅觉障碍组与嗅觉障碍+眶下神经切断组不予针刺处理,其余两组给予电针双侧迎香穴,使用中研太和公司的银质针灸针和韩氏穴位神经刺激仪,连续波15 Hz,留针10 min,5日为一个周期,2个周期为整个疗程。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嗅粘膜神经肽类物质SP、NKA的表达,通过嗅粘膜区三叉神经与ORN产生的神经肽类物质变化,反映电针迎香穴干预模型大鼠三叉神经与ORN相互作用的肽能机制。 结果:此研究对各组大鼠进行相应造模和电针干预后,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嗅粘膜神经肽类物质SP、NKA的表达,通过嗅粘膜区三叉神经与ORN产生的神经肽类物质变化,反映电针迎香穴干预模型大鼠三叉神经与ORN相互作用的肽能机制。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结果表明:嗅觉障碍组、嗅觉障碍+眶下神经切断组类物质SP、NKA的含量高于正常对照组,比较均具有显著性差异;而嗅觉障碍+针刺组大鼠SP、NKA的含量与正常对照组大鼠比较,无显著性差异,与嗅觉障碍组、嗅觉障碍+眶下神经切断组、嗅觉障碍+眶下神经切断+针刺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嗅觉障碍+眶下神经切断+针刺组大鼠的SP、NKA的含量与模型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 结论:电针迎香穴干预嗅觉功能障碍的大鼠,可以降低大鼠体内SP、NKA肽类物质的表达,有利于嗅感神经元(ORN)的再生,从而改善嗅觉功能障碍,其作用基于三叉神经的完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