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 APL),又称为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M3型,是一种起源于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增殖性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出血、凝血功能障碍、感染、贫血等。如不及时治疗,疾病进展非常迅速。近年来,随着临床上联合应用全反式维甲酸(all-trans retinoic acid, ATRA)及亚砷酸(arsenic trioxide, ATO)等药物进行诱导、巩固及支持治疗后,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预后已大幅改善。目前对齐鲁医院住院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缺乏大规模系统性临床分析,急性早幼粒白血病患者早期死亡及复发的临床分析数据尚需进一步完善。同时,APL患者生命质量改善情况亦是评价患者治疗效果的重要方面,资料尚需随访调查。本研究旨在通过分析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随访资料,并对不同阶段的患者进行生命质量测量与评价,探究各因素与预后的关系,评价总体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7月至2015年5月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初诊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113例成年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其中34例初诊患者,20例缓解后治疗患者及36例维持治疗结束患者应用QLQ-C30量表进行生命质量进行问卷调查。随访的中位时间是41个月(1-82月)。治疗期间定期复查血常规、肝肾功、骨髓细胞学、染色体分析、PML/RARa融合基因定量等指标,监测患者病情变化并评价疗效,并利用SPSS v20软件对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 OS)、无复发生存期(relapse free survival, RFS)等数据及可能的影响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绘制生存曲线,并对各组生命质量进行对照分析。结果:1、113例患者完全缓解(CR)率为96.36%。4例早期死亡,占4.42%,1例诱导失败。复发率为12.04%;2、初诊时高危患者36名,占31.86%;中危患者62人,占54.87%;低危患者15人,占13.27%;3、 113例患者的平均OS时间为39.95±20.97月,平均RFS为38.92±19.564月。3年OS率为93.6%,5年OS率为91%;3年RFS率为92.7%,5年RFS率为86.6%;4、PML-RARα融合基因由阳转阴后再次转阳患者、CD34阳性表达患者OS或RFS显著减小。不同性别、年龄、乳酸脱氢酶(LDH)、获得完全缓解时间及诱导化疗周期数、PML/RARα融合基因水平及合并银屑病的患者其OS及RF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初诊组、缓解后治疗组及维持治疗结束组三组间生命质量在功能领域、症状领域、经济困难领域及总健康状况等各领域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CR率为96.36%;患者平均OS为39.95±20.97月,平均RFS为38.92±19.564月;3年OS率为93.6%,5年OS率为91%;3年RFS率为92.7%,5年RFS率为86.6%;早期死亡率为4.42%;复发率为12.04%,与现有同期研究结果基本相符。2、PML-RARα融合基因由阳转阴后再次转阳及CD34阳性表达是影响APL患者长期生存的预后不良因素。3、APL患者经治疗后其生命质量在功能领域、症状领域、经济困难领域及总健康状况等各领域均得到明显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