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白质疏松对皮质下孤立小梗死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影响

来源 :郑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nkens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  皮质下孤立小梗死(single small subcortical infarction,SSSI)定义为单发于穿支动脉区直径≤20mm的梗死灶,易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导致远期预后不良。既往研究显示多种因素是皮质下小梗死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危险因素,但合并白质疏松是否与SSSI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相关尚未阐明。  目的:  探讨合并白质疏松的皮质下孤立性小梗死患者与不合并白质疏松的患者相比是否存在较高的早期神经功能恶化风险。  方法:  前瞻性纳入从2012年7月至2016年7月入住河南省直第三人民医院神经内科病房,首次发病(病程<48h)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筛选并采集符合纳入标准的豆纹动脉供血区皮层下孤立性脑梗死病灶,对于入选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影像资料进行评价,包括年龄、性别、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冠心病病史、脑卒中病史、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等资料,同时记录血脂(包括甘油三酯、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同型半胱氨酸等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使用Fazekas评分评价患者颅内的白质疏松的严重程度并分级,评价伴随的责任动脉病变程度并分级,并记录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arly NeurologicalDeterioration,END),END[1]定义为发病7天内发生持续性或一过性的症状加重,加重时进行NIHSS评分较基线水平增加2分或以上,若神经缺损症状在24小时内完全缓解、DWI序列排除新发梗死则定义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TIA)。  首先使用单因素分析筛选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相关的危险因素,再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最终确定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主要相关因素。  结果:  2012年7月至2016年7月期间共有1458例缺血性卒中患者登记在册,依据本研究的纳入和排除标准最终288例患者入选(图1)。患者中位年龄62岁(54岁,71岁),178例(61.8%)为男性,172例(59.7%)有高血压病史,75例(26.0%)有糖尿病病史,73例(25.3%)吸烟,52例(18.1%)饮酒,140例(48.6%)既往有高脂血症病史,42例(14.6%)既往有脑卒中病史,32例(11.1%)患者既往有冠心病病史,27例(9.4%)患者在起病时伴有短暂性脑缺血(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TIA)发作。发病到入院中位时间44小时(22小时,68小时),发病至行MRI中位时间为48小时(32.5小时,73小时)。入院时中位NIHSS评分为2分(1分,6分)。183例(63.5%)SSSI患者合并nPAD,64例(22.2%)合并mPAD,40例(13.9%)合并 sPAD。中位轴面最大直径(MAD)为13.17mm(11.30mm,17.62mm)。所有288例患者中40例(13.9%)入院后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arly 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END),均发生在发病后5天内。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表1)与END相关的因素包括TIA病史、最大轴面直径、NIHSS评分及重度白质疏松(severe leukoaraiosis sLA)等,虽然父动脉病(parent artery diseases PAD)未显示相关性,但仍将其纳入多变量分析。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TIA病史、最大轴面直径(maximumaxial diameter MAD)及重度白质疏松与入院后END显著相关。  结论:  重度白质疏松是皮质下孤立小梗死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危险因素。
其他文献
研究背景和目的:   新生隐球菌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医学致病真菌,它不仅侵犯免疫缺陷患者,也经常感染正常人群。近年来,由于免疫抑制剂、皮质类固醇激素、抗生素的广泛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