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通过研究入大黄(?)虫丸对大肠癌及乳腺癌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研究大黄(?)虫丸异病同治的病证机理,弄清其异病同治的病证基础,为中药治疗大肠癌及乳腺癌提供理论研究基础,扩大其临床应用和实验研究范围,补充完善现有的药物使用说明,并以此来揭示“异病同治”的丰富内涵,进而扩展这一治则在临床中的应用,使这一治则发扬光大,更有效地指导临床。2通过对大黄(?)虫丸治疗肿瘤科所属疾病的现代临床文献进行检索和查阅,对大黄(?)虫丸在肿瘤科应用的范围、用量、疗程、疗效、随访、安全性等进行统计分析,并对纳入的RCT(随机对照试验)文献进行质量评估,从而更进一步探讨以明确大黄(?)虫丸在肿瘤科的应用范围、用法及前景,以使大黄(?)虫丸在肿瘤科的临床中发挥更好的作用。方法1用细胞培养技术对大肠癌LOVO细胞及乳腺癌细胞MCF-7细胞进行培养、接种、传代。采用显微镜观察不同剂量的大黄(?)虫丸水煎剂对大肠癌LOVO细胞及乳腺癌MCF-7细胞的形态影响和差异。采用MTT法探讨不同剂量大黄(?)虫丸水煎剂对大肠癌LOVO细胞及乳腺癌细胞MCF-7生长情况的影响。通过上述实验确定大黄(?)虫丸水煎剂的合适剂量。2结合显微镜下药物对细胞形态的影响及MTT结果,选取合适剂量的大黄(?)虫丸水煎剂处理细胞,然后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大黄(?)虫丸水煎剂对乳腺癌细胞MCF-7周期及凋亡的影响.综合以上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并得出结论。3电子检索中国知网(CNKI,2000年~2015年)、万方数据库(2000年~2015年)中应用大黄(?)虫丸治疗肿瘤及相关疾病的临床文献,分析总结大黄(?)虫丸在抗肿瘤方面的应用范围,该方治疗各肿瘤及相关病时的用法、疗效、随访、安全性及大黄(?)虫丸在抗肿瘤方面的应用前景等方面,并评估文献质量。结果1实验研究结果1.]光学显微镜和MTT结果发现:低浓度的大黄(?)虫丸水煎剂(80mg.ml-1)对大肠癌LOVO细胞增殖抑制作用不明显,光学显微镜下可见细胞生长状态良好,细胞死亡少。大黄(?)虫丸在剂量范围160-1280mg·ml-1内对大肠癌细胞LOV0的增殖具有抑制作用。在浓度达到160mg·ml-1之后随着大黄(?)虫丸水煎剂浓度的升高抑制率逐渐升高,当浓度达到1280mg·ml-1时抑制率由160mg·ml-1的21.8%上升到55.3%,光学显微镜下可见细胞的形态改变,细胞大量死亡。1.2光学显微镜和MTT结果发现:不同浓度的大黄(?)虫丸水煎剂对乳腺癌MCF-7细胞增殖均具有抑制作用,在160mg·ml-1时抑制率达到89.2%,光学显微镜下可见细胞形态改变,细胞大量死亡。但随着浓度的升高,抑制作用在逐渐下降,浓度至1280mg·ml-1时,抑制下降到18.7%。1.3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大黄(?)虫丸水煎剂可以使乳腺癌MCF-7细胞周期各个时相(G1期、S期和G2期)的细胞所占百分数发生改变。与对照组相比,160mg·ml-1 640mg·ml-1和1280mg·ml-1大黄(?)虫丸水煎剂实验组细胞周期中S期中细胞所占百分数增加,在浓度为160mg·ml-1之后,百分数开始减少,这与光学显微镜结果及MTT结果相一致。但是160mg·ml-1大黄(?)虫丸水煎剂实验组细胞周期中G1期细胞所占百分数较对照组明显减少,S期细胞百分数明显增加。2文献研究结果2.1纳入32篇文献,24个RCT研究,高质量研究4个,其余都为低质量研究。20个研究存在中等程度偏倚可能性,有4个研究存在高度偏倚可能性。2.2共涉及8种肿瘤及相关疾病类型,以治疗肝癌肝纤维化、子宫肌瘤、乳腺增生、卵巢囊肿等为突出,联合其它药物口服的方法在临床运用上更加广泛,用量、频次较为统一,治疗肿瘤的用药疗程常为12个周。2.3总有效率为42%-100%。更多的远期疗效需要进一步随访观察。基本没有不良反应的报道。结论1大黄(?)虫丸水煎剂(>80mg·ml-1)对大肠癌LOVO细胞的增殖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抑制率达到55%以上。这为中医临床用药剂量的选择提供了生物学基础,但其作用于大肠癌细胞LOVO的分子机制仍有待深入探讨。2大黄(?)虫丸水煎剂对乳腺癌MCF-7细胞增殖是抑制的,80mg·ml-1-1280mg·ml-1的浓度范围内的大黄(?)虫丸水煎剂具有明显的抑制MCF-7细胞增殖作用,随着浓度的增加抑制作用逐渐减弱,且可能是通过S期阻滞来抑制乳腺癌MCF-7细胞增殖的,这为乳腺癌的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3通过文献研究可知,近15年来,大黄(?)虫丸在肿瘤及相关疾病的治疗上有了越来越多的应用,可用于治疗肝癌肝纤维化、肺癌、子宫肌瘤、胰腺癌、胃癌、卵巢囊肿、白血病等近十种甚至更多的肿瘤疾病,联合其它抗肿瘤西药应用,取得了比较好的疗效,而且副作用小,安全性高,值得推广,应用前景十分不错。大黄(?)虫丸治疗肿瘤疾病的临床研究文献总体数目较少,近半数发表期刊级别不高,多数研究的方法学的质量欠缺,基本都存在中等程度偏倚可能性,仍需发展与规范,期待更多高水准论文和标志性的研究成果。由于纳入研究方法学的质量不均、研究间干预措施及测量指标各异,以上结论尚需更多高质量随机对照研究来加以证实,为临床医生提供决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