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娘子形象演变研究

来源 :曲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n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白娘子形象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女性形象之一,时至今日,美善的白娘子一直深受人们喜爱。但白娘子最初是害人性命的蛇妖,在雷峰塔白蛇故事①的演变发展中,作者们塑造了白娘子美丽温柔、贤淑善良、勇敢坚贞的鲜明形象。白娘子这样完善的形象与其最初原型之间有着本质性的差别,而这种差别的形成并不是简单的、一蹴而就的。论文的绪论部分主要说明了研究的缘由和意义,回顾梳理了先辈前贤关于雷峰塔白蛇故事的研究。论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方本之前不同时期主要代表作品的文本细读,分成四部分逐步研究剖析白娘子形象以窥见白娘子形象的演变过程,并进一步挖掘其演变的深层原因。一、害人性命的蛇美人形象在早期的唐代小说《白蛇记》和宋元话本《西湖三塔记》中白蛇幻化成美女与人间男子来往,而白衣女却是迷惑男子、夺人性命的蛇妖形象。在“红颜祸水”思想的观照下,当时文人极力诋毁女子,美貌女子如蛇如妖,惑人性命。二、亦人亦妖的蛇妻形象雷峰塔白蛇故事发展到冯梦龙《白娘子永镇雷峰塔》和黄图珌《雷峰塔》传奇时,白娘子较为彻底地改变了早期夺人性命的邪恶形象,转变为与人无害的蛇妻形象。此阶段中白娘子犹如市井妇人大胆追求世间的情感婚姻,敢爱敢恨、泼辣直率;白娘子虽偶露原形,但不再吃人害人,反而其永镇塔下的命运获得人们同情。三、为情一生的仙妻形象雷峰塔白蛇故事发展至方成培《雷峰塔》传奇,故事已成熟定型,可谓集大成之作。此时白娘子已褪尽往日的暴躁泼辣,蜕变为温柔贤淑、忠贞不渝的人妻,多情而勇敢、痴情而执着;并为许家生下子嗣,传宗接代,真正确立其人性,更是完成其为女人的使命。四、白娘子形象演变原因这部分首先从历史文化方面探寻白娘子人蛇一体、亦人亦蛇形象和人蛇结合的文化渊源;然后从不同时期女性观的变化对白娘子形象演变的影响;其次从民众的尚圆、乐天等审美心理这一线索分析白娘子形象演变的原因;最后从文人创作思想层面分别探究冯梦龙、黄图珌、方成培重要作家的创作思想对白娘子形象塑造的重要影响。
其他文献
云南、贵州地处中国西南,幅员辽阔,其地域蕴含着大量原生态染织技术与文化。从2006年中国公布的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开始,至2017年7月已颁布四批。本文以国家颁布的四批
  隐涵是日常会话中常见的语言现象。格赖斯在《逻辑与会话》一文中提出了话语的隐涵理论。周礼全先生进一步发展了这一理论。周先生对格赖斯隐涵理论的发展主要
期刊
利用三氧化硫在低温条件下与聚苯乙烯合成聚苯乙烯磺酸,反应速度快,副反应少,后处理简单,是一种绿色合成新工艺。实验结果发现,最佳的反应条件为:常压下-20℃时,以氯仿为溶剂
现在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身边的每个人都是行色匆匆,自己也常常是跑着步去赶地铁,跑步去吃饭,目的是为了使生活节奏紧凑,有更多的时间去做更多的事情。但是,有时候会发现忙忙碌碌一
为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介绍了推进依法治企的一些相关法律、管理制度。
【目的】筛选并分析石榴生长素响应因子(auxin response factor,ARF)基因家族,为解析石榴ARF基因功能及信号转导调控机制的研究提供参考。【方法】利用生物信息学工具,系统地
地域性文化是作家创作的基石、立脚点,像阎连科、迟子建、陈忠实、毕飞宇、阿来、贾平凹等,他们在熟悉的文化氛围中寻找创作灵感的爆发点,他们的创作也大都贴上了地域文化的标签
目的:报告针刀闭合松解术治疗腰脊神经后支卡压症的临床疗效。方法:俯卧位,腰椎后路针刀闭合松解术。结果:本组630例,优310例,良270例,好转50例,优良率为87%。结论:局麻下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