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鲧復生禹”新考

来源 :四川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h20682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鲧復生禹”神话出自《山海经·海内经》,原本表示鲧禹之间具有生命和事业的双重继承关系,尤其强调禹对鲧治水事业的继承。后逐渐演变为“鲧腹生禹”神话,叙述鲧被殛死,剖而产禹的奇异故事。本文拟以“鲧復生禹”神话为研究对象,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古籍文献出发,结合民俗学、神话学、人类学理论,首先释读“鲧復生禹”中的“復”与“生”。再从“鲧復生禹”神话情节演变中的三个关键要素入手,分析由“復”而“腹”、由“鲧復生禹”到“鲧腹生禹”的神话转化过程。最后探究其成因。
  本文分为绪论、正文、结语三个部分,其中正文主要由三章构成。
  第一章《山海经·海内经》“鲧復生禹”考释。本章首先指出《山海经·海内经》古注中并没有“復”通“腹”的直训。接着从甲金文材料入手,说明甲金文中的“復”、“腹”二字区别较大,并指出《山海经》还保留了这种有意区分二者的意识。最后结合其他先秦两汉文献对鲧禹治水之事的记载,明确《尚书》等早期文献也没有说明“復”通“腹”。继而提出《山海经·海内经》“鲧復生禹”中“復”未必为“腹”的观点,并结合甲金文材料和传世文献资料,详细分析“復”、“生”两字释义,得出“復”为又,“生”在表示鲧禹之间父子血脉相承关系的同时,具有延续内涵,《山海经·海内经》中的“鲧復生禹”原本指的是禹对鲧生命和事业的双重继承,且更为强调禹对鲧治水事业的继承。
  第二章由“復”而“腹”的三个关键要素。本章首先肯定“鲧復生禹”神话转变为“鲧腹生禹”神话的事实,再以神话情节为切入点,指出“鲧腹生禹”神话中的“三岁不腐”可能从《楚辞·天问》“夫何三年不施”发展而来。“剖之以吴刀”是在承续《吕氏春秋·行论篇》“副之以吴刀”的基础上,融合了大禹感生神话中禹母剖而产禹的情节。考虑到鲧、禹、龙三者之间具有密切联系,故将“是用出禹”看作“鲧化黄龙”的别样表述,同时说明“鲧化黄龙”的源头是先秦两汉时期的“鲧化黄熊”之说。而“鲧化黄熊”中的死而复生观则是“鲧腹生禹”神话中鲧通过化龙或产禹实现生命永续的思想渊源。
  第三章鲧禹对比增强促使“復”变为“腹”。本章重在说明鲧禹相承关系由强调其政治意义转变为突出其生理意义,是“復”变为“腹”、“鲧復生禹”神话演变为“鲧腹生禹”神话的深层反映。其中最为直接的影响因素是部分先秦两汉文献在塑造鲧、禹形象时对鲧禹对比的不断强化。
  
其他文献
区域公共产品是地区合作的基础和保障。东亚区域合作始于金融领域,自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至今已逾20年却仍进展不足。中国作为东亚大国,是东亚金融公共产品的重要供给者。中国参与东亚金融公共产品供给的历程分为三个阶段:清迈倡议时的日本主导、中国参与;清迈倡议多边化时的中日合作主导;新时期倡议并主导创建亚投行。  清迈倡议由东盟倡议发起、日本主导建立,将中日韩三国纳入原限于东盟内部的货币互换机制中,建立
近年来随着全球化背景下经济、文化的高速发展带来的全球格局变迁,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了愈发频繁的单方面退约行为。本文认为,国家单方面的退约行为存在共性,条约退出权是主权国家作为缔约国所拥有的正当权力,也是其国家主权在国际条约领域的体现。本文由国家自主性这一视角进行思考和研究,认为主权国家是拥有自主利益和自我目标追求的国际社会行为体,国家自主性由国家能力与国家偏好共同构成,条约中的国家自主性受内外联动的
学位
改革开放四十年间,党和政府带领人民在进行国内各项改革,对外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探索中,产生了影响世界的中国话语,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正是在这一政治话语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走向幸福美好生活,摆脱贫困,为世界文明发展史写下靓丽的篇章。走进新时代,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有能力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在全球话语体系中的地位。  我国已经成为发展中国家最庞大的政治经济实体,中国特色社会主
1949年3月,随着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党的工作重心开始从农村转向城市;于是,城市成为了中国共产党执掌政权的首要空间。从1949年到1952年,在执政基础相当薄弱、治理经验严重不足的城市空间,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实现有效治理和秩序重构的?这是贯通全文的核心问题。本文的问题意识是:在权力的组织解释背后,权力的秩序重构和巩固是否还有更深层次的运行逻辑?即本文尝试通过深入到组织背后去理解和阐释中国
由于全球化发展的不平衡性及西方国家自身发展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导致欧洲部分国家出现了严重的债务危机,危机所到之处,出现了经济发展缓慢甚至停滞,社会矛盾日益加深,族群或种族冲突越来越严峻,传统的民族国家观念以民族分离主义的姿态开始回归。尤其是在多民族国家中,少数民族与主体民族间的爆发出经济、社会和文化冲突,民族自治地区与中央政府展开政治利益博弈,如何处理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是现代民族国家必须解决
学位
在“伊斯兰国”等恐怖组织的蛊惑下,“外籍战士”的流动呈现出全球化的特点。欧美国家也无法置身事外,“生产”了大量的“外籍战士”进入伊叙地区进行“圣战”。但在此过程中,存在一个令人困惑、有待回答的现象:为何不同的欧美国家在“输出”“外籍战士”数量上存在明显差异?基于“外籍战士”本身的激进性和跨国流动性,本文拟从国家抑制其出走的意愿和能力两方面入手,对这一问题进行考察。通过考察,本文认为,移民融入程度和
学位
在总预算有限的条件下,援助国必须依据一定的标准对援助资源进行分割,决定援助的对象和多寡,日本也不例外。21世纪以来,曾经盛极一时的日本对华政府开发援助不断削减,走向终结;而长期并未受到日本特别重视的对印政府开发援助却逐步攀升,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增长势头。围绕日本政府开发援助政策中的这种国别性和阶段性“双重标准”,显然不能简单地以战略考量一言以蔽之。  究其实质,援助国在政府开发援助中兼具“经济人”角
学位
叶适政治思想中的制度思维特色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关注。既有研究较为笼统的分析叶适的制度思考,对政治制度的具体含义不加辨析。在此基础上,本文把政治制度具体细化为纪纲和法度两个概念,指出叶适提出了一套包括制度释义、制度归因和制度改革三部分在内的政治制度学说;并且在历史语境主义方法论的启示下,认为政治制度学说不仅是叶适对宋朝积弊丛生的现实做出的回应,也是他与理学家进行话语斗争的产物。第一章从政治背景、社会文
葫芦意象从《诗经》时代片段式的描绘与抒写,经汉魏晋时期文人诗歌的发展,至唐代,形成了独特而丰富的意象群体系。本文以查检统计的229首含葫芦意象的唐诗为主要研究对象,首先对葫芦别称之衍变及意象群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和梳理,正文辅以数据统计与归纳、文献学研究以及文本分析研究的方法,将葫芦意象主要分为“瓠葫芦”意象、“匏葫芦”意象、“瓢葫芦”意象、“壶天葫芦”意象以及以葫芦为统称的“葫芦”意象这五大类,进一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