β-NGF在新骨形成过程中的可能调节作用

来源 :福建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ivwyniqt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神经生长因子能够促进骨的形成与改建。众多研究表明β‐NGF在骨代谢各个过程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本课题通过建立大鼠颅骨标准骨缺损局部早期持续灌注β‐NGF给药模型,研究β‐NGF对骨缺损区域新骨形成和改建的影响,以及在此过程中β‐NGF对骨缺损区新骨形成的可能调节作用机制。材料和方法:1、利用外科手术方法切取SD大鼠颅骨顶部左右两侧的骨质,建立配对大鼠颅骨标准骨缺损,并建立局部持续灌注β‐NGF给药模型。通过HE染色和Gomori改良三色染色,观察两侧颅骨缺损的愈合情况,检测建模是否成功。2、建模成功后,往实验侧颅骨缺损区填充骨粉作为支架后灌注β‐NGF,建立观察模型。3、通过HE染色、Gomori改良三色染色,检测术后3、7、14、21和28天5个时间点骨缺损区的新生骨量,探讨β-NGF对骨缺损区新骨形成和改建的影响。4、分别利用免疫组化技术及特殊染色技术(TRAP染色)检测骨缺损区组织中BMP‐2的表达水平和BMP‐2积分光密度值(IOD),检测骨缺损区组织中抗酒石酸碱性磷酸酶的表达水平及其积分光密度值(IOD),研究BMP‐2及破骨细胞活性在β-NGF调节新骨形成和改建过程中的可能作用机制。结果:1.HE及Gomori改良三色染色结果显示β‐NGF灌注侧(实验组)与空白灌注侧(对照组)皆有新骨的形成,实验组的新骨形成量比对照组量大,在28天组实验组可见明显的新骨生成,且可见到骨缺损区已被新骨充填,而对照组28天可见骨缺损区新骨的形成及膜性成骨,说明早期灌注模型不会对新骨形成造成阻碍,建模成功。2. Gomori改良三色染色结果发现,颅骨实验组骨缺损区新骨形成在第14,21,28天三个时间点上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余时间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免疫组化结果表明,BMP-2表达水平方面,实验组在第14天时IOD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余时间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特殊染色TRAP染色结果表明,骨吸收的活性,实验组在第7,21,28天三个时间点上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14天时实验组的骨吸收活性也低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意义。余时间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外科手术方法环形切取SD大鼠颅顶骨建立大鼠颅骨标准骨缺损,同时行局部早期持续灌注β‐NGF的给药模型成功可行。β‐NGF在骨缺损区骨愈合过程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外源性β‐NGF导入可以促进骨缺损区的新骨形成与骨改建,其作用可能是通过促进BMP‐2表达,并抑制破骨细胞的活性抑制骨吸收来实现。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