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众所周知,上海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长期居于强势地位,无论是作为一座发达的现代都市还是作为一段繁华的历史旧迹,上海的存在都是20世纪中国不容忽视的一个标志。进入20世纪以来,文学视野中开始更多地涌入关于上海主题的书写。不同时代,不同派别的作家对于这座“东方的梦幻之城”的书写,对于梦想通向现代化都市生活的中国人来说,有着特殊的文化。它不但见证着这座城市150多年来的沧桑历史,更为人们解读这座神秘的城市提供了资源。进入90年代以来,随着张爱玲的去世引起的“张爱玲热”和王安忆长篇大作《长恨歌》、《妹头》、《富萍》等作品的问世,两位相隔近半个世纪的作家,因为其独特细腻的上海主题书写被放到了一起,关于张王二人的“上海主题”书写成为文学界讨论的一个热点。
在极为浓烈的“上海情结”支配下,她们以上海作为自己的创作背景,笔下的人物多是生活在底层的普通的市民百姓,故事也多是发生在弄堂里巷里的最普通不过的故事,她们关注市民生活的本质,展现的是上海芸芸众生的生存史、心灵史。但是由于出身、经历和历史的原因,张爱玲与王安忆关于上海主题的书写又不尽相同,本文就是试图从其内在的精神联系和逻辑发展中发掘她们的似与不似之处。
论文共分四个部分,绪论部分首先对于“上海”这座城市作文化上的阐释并从20世纪“上海书写”中发掘出张爱玲与王安忆。
第二部分是“传承中的上海主题书写”,从张王二人对上海的特殊感情及她们的作品表现中,确定她们的上海主题创作情结。张王二人的生活经历和个性迥然不同,但她们却一致取笔于上海都市民间生活,力在展示上海底层百姓的喜怒哀乐,呈现给读者的是城市民间故事,创作中张爱玲更为注重个体生命体验,关注的是一个个瞬间上海,而王安忆更为关注的是上海的历史,是历史中的人物,在传承中较张爱玲有了超越。
第三部分是“阴性的上海一女性书写中的宿命与守望”,张爱玲与王安忆关于上海的书写是女性化的,是充满感性欲望的,她们共同体现的是阴性的上海。张爱玲在表现二三十年代的上海女性命运的书写当中更多地表现为凄艳、悲凉与辛酸,她笔下的女性人物大都逃不过命运的安排,而王安忆的多数作品中女性自尊、自立及坚韧的性格使我们看到了上海女性对于幸福生活的执着守望。
第四部分是“传承中的上海想象与叙事”,张爱玲与王安忆叙述视角及审美观的不同,决定了二人关于上海想象与叙事的方法有不尽相同之处,张爱玲没有跳出时代的圈子,有的只是对上海社会众生相的的描摹,而王安忆提倡以理性的态度和精神审视并创造人物,重在雕刻;张爱玲更注重意象的重构和“典型化”人物的塑造而王安忆更注重直观的写实与“类型化”人物的塑造。
综上所述,本文的书写,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以张爱玲、王安忆为主的“海派文学”热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角度,进一步确立了张爱玲与王安忆在上海主题书写中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