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宫颈癌(cervical carcinoma)患者行多层螺旋CT灌注扫描以及运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手术标本组织中的微血管密度(MVD)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探讨螺旋CT灌注参数与MVD计数、VEGF蛋白表达的相关性及其与宫颈癌肿瘤血管生成的关系,以求从影像学角度寻找一种快捷无创、在活体上可重复实施的方法来评价肿瘤的血管生成,对评估疗效、判定肿瘤恶性程度及预后等具有临床实用意义。 方法:对40例经临床确诊的宫颈癌患者行CT灌注扫描:扫描前行常规肠道及阴道准备,先行盆腔CT平扫,选定宫颈肿块最大相关连续层面进行CT灌注扫描(以5ml/s的流速注入对比剂50ml),所得数据应用随机灌注软件perfusion3,以同层髂外动脉作为流入动脉,获得时间密度曲线(TDC)及灌注图,利用基础像在灌注图中相应位置分别测定宫颈癌及正常(或癌旁相对正常)宫颈组织的灌注参数:血流量(BF)、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及表面通透性(PS)。 选取与灌注部位相对应的手术标本组织,采用MaxVision法对石蜡切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一抗为鼠抗人CD34单克隆抗体及兔抗人VEGF多克隆抗体,用PBS取代一抗作阴性对照,用已知卵巢癌阳性标本作阳性对照。显微镜下计数阳性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数目以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阳性表达百分率。 结果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宫颈癌CT灌注参数与MVD计数和VEGF蛋白阳性表达百分率的关系,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宫颈癌的时间密度曲线可分为三种类型:Ⅰ型:快速上升-下降-平台期型;Ⅱ型:快速上升-平台期型;Ⅲ型:快速上升-平缓下降型。 2肿瘤组灌注参数(BF、MTT、BV、PS)数值分别为:84.12±39.41;4.05±1.42;5.46±2.06;13.32±2.68,埘照组相应灌注参数值分别为:52.24±21.35;3.01±0.96;3.69±2.01;10.87±4.06。肿瘤组灌注参数数值高于对照组,两组灌注参数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宫颈癌BF值与病变组织的不同病理特征因素之中的病理类型、组织学分级、临床分期以及有无淋巴结转移有关;BV值与病变组织的组织学分级及有无淋巴结转移有关;PS值与有无淋巴结转移有关,上述三者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4 VEGF在正常宫颈上皮组织、原位癌及宫颈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依次为10.00%、57.14%、86.96%,呈递增趋势,3组阳性表达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7.71,P=0.00)。两两比较结果显示:宫颈癌组与对照组、原位癌组与对照组,组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宫颈癌组与原位癌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5 MVD在正常宫颈上皮组织、原位癌及宫颈癌组织中的数值依次为4.80±3.51、31.05±11.59、48.50±14.52,依次递增,三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4.67 P=0.00)。两两比较结果显示各组间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6宫颈鳞癌组:BF值与MVD相关(r值为0.631,p<0.05);组织学分级组:BF值与MVD相关(r值分别为0.604、0.715,P<0.05),临床分期组:BF值与MVD相关(r值为0.609、0.573、0.702,P<0.05);有无淋巴结转移组:BF值与MVD相关(r值为0.764、0.759,P<0.05)。以上各组均为正相关。 结论: 1 MVD、VEGF是反映肿瘤血管生成的重要指标,与肿瘤生长密切相关。 2肿瘤微血管是CT灌注成像的基础,宫颈癌各项灌注参数值明显高于正常宫颈组织,灌注参数与MVD之间存在相关性,CT灌注成像能比较准确地在活体上反映肿瘤血管生成状况,肿瘤的分化程度、恶性程度和临床分期,对宫颈癌的疗效评价、判定预后以及评估抗肿瘤血管生成治疗具有临床实用意义。 3宫颈癌TDC的特点:持续高位运行,对宫颈癌的影像诊断、鉴别诊断以及深入理解肿瘤微血管的特征具有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