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现有的经济增长方式虽然带来了30年GDP高速增长,但却付出了过高的资源消耗和生态环境巨大破坏的代价,于此同时,高速增长的GDP在增加社会财富的同时,却没能够带来与之匹配的高就业。目前,日趋严重的环境污染和低徘徊的就业率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无论地方政府,还是中央政府都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当做“十二五”期间重要而紧迫问题进行研究和解决。本文以环境、就业、经济增长协调影响视角下的产业结构演化为研究对象,采用理论分析和实际案例验证分析相结合、定量计算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系统动力学分析方式,在三个方面进行研究:一是产业结构演化机理、机制的理论研究。目的为创新产业结构发展阶段的演化理论,探究新时期产业结构运行规律;二是构建区域产业结构综合动态评价与改进体系。运用创新的产业结构演化理论,选择适用模型和计算方法,构建区域产业结构在环境、就业、经济增长方面的综合动态评价与改进体系。目的是从整体协调平衡发展角度评价产业结构在环境污染、就业量、经济持续增长三个方面的综合效率并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三是对区域产业结构实际案例进行验证分析。通过上述研究得出结论:(1)环境因素、就业因素、经济增长因素综合构成的外部协调影响因素是特定区域、特定时期内,作用于产业结构的外部影响因素的一种表现类型,产业结构实现不同时期目标的优化调整过程是外部协调影响因素作用于产业结构内部驱动因素,并以内部驱动因素作用力为主导,通过市场导向和政策调控机制实现的。(2)环境、就业、经济增长协调影响因素通过对产业结构的需求驱动因素、技术进步驱动因素、国际驱动因素的影响作用,推进产业结构演化,实现现阶段我国环境优化、就业充分、经济持续增长的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目标。(3)通过构建以数据包络分析DEA为主模型,配合结构偏离度分析、污染强度和能耗水平分析、技术进步速度分析、就业弹性分析的产业结构综合动态评价与改进体系。对2000—2010辽宁产业结构在环境、就业、经济增长三个方面的综合效率进行实际评价,在得出辽宁产业结构综合效率不断递增结论同时,获得了2010年辽宁产业结构的环境污染COD和SO2排放冗余量、就业不足量和GDP增长幅度匹配量,提出改进措施和实施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