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振兴中的辽中南城市群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研究

来源 :东北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5次 | 上传用户:eric_v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取得了快速发展。但由于“中等收入陷阱”风险累积,需求管理政策的边际效益明显递减,促使经济结构性问题越积越多。这种结构性问题,在以辽中南城市群为代表的东北地区尤为突出。长期以来,辽中南城市群区域经济增长过度依赖传统重化工业的粗放式发展,低端供给产能过剩、环境污染,以其为代表的东北地区近年经济连续下滑,形势非常严峻。究其问题的实质在于:粗放式经济增长模式和原有计划经济体制下造成的产业结构深层次矛盾及其对市场机制的不适应,形成了现今经济结构的特殊问题形态和结构调整的巨大困难。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途径,中国步入这一途径的基本策略是供给侧改革。产业是决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的根本所在,产业活动区位的集聚与扩散效应是提升区域经济质量的核心所在,产业供给侧改革是中国现阶段引领产业转型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是解决经济发展面临日益复杂问题的最佳选择。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不仅是实现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的根本保障,也是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内容,更是破解以辽中南城市群为代表的东北经济困局、实施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的关键。辽中南城市群不仅是辽宁经济增长的引擎和主体,同时也是引领东北振兴,打造东北国家经济支撑带最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和核心区域之一。本文全面剖析了辽中南城市群区域产业结构的形成与演化、结构状态、优化升级、产业分工与合作及供给侧改革,并在模型实证的基础上找准辽中南城市群区域产业结构问题与东北经济振兴的关键所在,提出辽中南城市群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重点与路径选择;在产业分工合作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关联性与现代产业体系产业集群结构优化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辽中南城市群融入东北亚“一带一路”的域际产业分工合作构想,探寻创新之路;同时,分析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总体思路、对策与保障。这些研究,不仅拓展丰富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理论与城市空间经济学理论的研究内容,而且为东北振兴与振兴中的辽中南城市群区域产业、经济发展规划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本文基础分析研究部分,从辽中南城市群区域工业发展三个阶段的划分着手,厘清辽中南城市群产业结构的演变轨迹与特征,以及产业发展、交融和变迁的空间结构演化机理。研究得出辽中南城市群的国企比重高,行业和行政垄断造成一些附加值低,能耗高、污染大重化工业企业的生存刚性和调整的困难,同时,体制机制问题,又造成“孤岛式”企业现象,使产业联系脱节,集聚效应难以发挥,导致第三产业特别是新兴服务业的发展滞后。这些研究结果,为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调整分析奠定基础。本文核心研究部分,首先运用结构分析的方法分析了辽中南城市群区域产业结构状态及优化升级趋势。通过从宏观、中观、微观视角,依次分析辽中南城市群的三次产业结构、区位优势产业和“十三五”规划提出的重点发展产业,得出辽中南城市群的产业结构已经开始逐渐从过去的“第二产业独大”向二、三产业并举转变,但第三产业依然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多数城市的区域优势产业基本形成,但集聚辐射能力不强,尤其是核心城市作用不够突出,要素流动不够均衡,城市经济空间联系不够紧密;作为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辽中南城市群以石化产业和冶金业为代表的传统重化工业发展粗放,能耗高、污染大,对环境破坏严重,企业研发创新能力不强,应技术升级改造,延伸产业链长度,淘汰落后产能,关停僵尸企业,促进可持续发展;机械电子工业的发展应自主创新,增加产品附加值,适应市场变化,重点发展智能制造;矿产开采业,耗能大,污染高,产业链中处于上游,属于后向部门,应限制发展,淘汰一批落后产能,侧重资源型产业向制造业方向、传统基础工业朝深加工方向转型;传统轻工业发展注重技术改造和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产品质量与档次;第三产业,其中的公共服务业,虽然属于区位优势产业,但对其他产业带动能力较弱,其中的新兴服务业属于环境友好型部门,能耗小、附加值大,近几年来集聚关联效应增强,应选择性大力发展,其中以交仓邮、批发和零售为代表的传统服务业,提供终端产品的同时,也为其他部门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需要重点发展。其次,分析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性方案。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与调整及基本路径选择应从城市群资源环境经济及发展趋势综合考虑,遵循低碳经济节约性、持久性和相伴性的生态经济原则。本文依据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低碳化趋势,按国家减排承诺目标,以低碳减排与经济增长为双向控制目标,在发挥产业关联效应的前提下,通过多目标区域产业结构投入产出优化实证分析,得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调整的分析结果及路径选择,表明第三产业总产出规模需增幅最大,机械电子产业和传统轻工业有较高的总产出增长潜力,城市基础设施规模随经济增长而增加;矿产开采业高耗能、污染大,总产出规模需减幅最大,石油加工和冶金业作为高排放产业规模需较大减幅,建筑业区位优势不明显、对其他产业带动能力弱,需缩减一定的规模,木材加工品和家具、食品和烟草,应随需求减少而缩减规模。再次,分析辽中南城市群的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在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的关联性、工业产业集聚与分工、现代产业体系及产业链集成结构、产业发展路径等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产业集群形成现代产业体系是辽中南城市群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并重点发展7大特色产业集群,发挥产业聚集扩散效应、产业专业化分工与产业链关联效应、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效应,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协调发展,实现各类要素、资源在区域内的流动与合理化配置,将辽中南城市群打造成为世界级的装备制造业基地;同时,提出辽中南城市群产业产业分工合作的空间调整策略,以及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将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延伸到国际,包括国家与国家及区域与国家的地域分工与合作,探索融入东北亚“一带一路”世界域际产业合作的战略构想及创新之路。最后,在辽中南城市群产业供给侧结构失衡分析基础上,针对三次产业比例失衡,传统低端产品严重产能过剩,中高端产品供给不足,资源能源消耗过多的要素投入结构失衡,以及过度依赖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的动力失衡,提出产业结构调整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总体思路、对策与体制机制保障。结论与展望部分,在得出研究结论的同时,提出相关后续研究拟采用大数据方法收集分析实时、高频、过程性数据,以推进更深层次的高目标研究。本文基于东北振兴与城市群区域发展战略,以及新常态下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采用了基础理论与文献研究方法,以区域经济学、城市经济学为主,空间经济学、经济地理学、发展经济学、新结构经济学、环境经济学等多学科融合交叉与多维视角的研究方法,以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产业结构优化分析指标体系与多目标优化的实证研究方法。主要在以下方面进行创新:①本文运用新结构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空间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等研究方法,创新城市群发展与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双联动研究。通过对辽中南城市群区域产业结构状态和优化升级趋势等方面的系统分析,得到对辽中南城市群产业结构的创新性认识。本文提出,资源禀赋和其决定的区域比较优势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基础,辽中南城市群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应当在综合考虑区域资源禀赋、产业比较优势、技术水平等条件的基础上,向低碳化、高技术化、高智能化和集约化方向发展;第三产业生产服务业、技术密集型产业、先进制造业、制造最终产品的产业在区域产业结构的比重需要逐渐增加;同时,还应发挥产业聚集扩散效应和产业关联效应,促进各类要素资源在区域内的合理流动与优化配置,实现城市群发展与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双联动。②融合新结构经济学和环境经济学理论,创新结构比较研究,既延伸了新结构经济学的资源禀赋决定论,又弥补了低碳经济背景下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分析方法的不足。这是通过建立辽中南城市群的多目标投入产出优化模型而实现的。以低碳减排与经济增长为双向控制目标,研究了在发挥产业关联效应的前提下,辽中南城市群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方案,为辽中南城市群区域成为新一轮东北振兴的核心增长极奠定制定政策和策略的思想基础。③运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分析辽中南城市群产业结构失衡和时空发展矛盾,并提出辽中南城市群区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时空发展对策,对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辽中南城市群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具有积极的理论探索意义和实际的政策制定参考价值。
其他文献
一年又过一年春.万紫千红最宜人.只言春光四月好,陕西北人迎华诞。
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关注健康和个人的健康生活,药物的安全性显得尤为重要,关系到人民的身体健康安全、社会和经济生活。而随着日常保健的需要和
依托于互联网平台的分享经济高速发展,在创造大量社会财富的同时,也产生了围绕互联网平台的新型灵活用工形式。在这类用工形式中劳务提供方对用工方存在着经济从属性,但却没
近些年,印机行业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中,一批骨干企业脱颖而出,在行业生产总值和出口创汇中做出了卓著的贡献。在这些优秀企业当中,陕西北人印刷机械有限责任公司有着非常出色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