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分时段多源信息的地震影响场动态判定

来源 :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ny_yang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是世界上地震灾害最频发、受地震灾害威胁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从全球地理分布上来看,我国位于欧亚板块的东南部,且由于地理位置和板块运动的原因,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同时对我国产生挤压,因此在板块运动的交界处成为了地震活动频发的地带,也就是我国的几大地震带。破坏性的大地震经常发生在这些地区,发生地震的同时造成了极其严重的损失,根据我国相关部门的统计,地震灾害造成的人员死亡最多,远超其它类型的自然灾害。地震发生后会给灾区带来极大的破坏,对灾区人民来说,他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面临着巨大的威胁。为了最大程度的减小地震给灾区造成的破坏,减小损失,地震应急救援部门在地震发生后的第一时间内会展开相应的工作。但是由于地震波及到的范围之广、破坏程度之大远超想象,因此地震应急救援工作也面临着很大的挑战。对于地震应急救援工作来说,最大的困难是不清楚震区的破坏情况和破坏程度,这种情况下,在展开工作时,不能有针对性的工作部署,如果能在震后快速的得到地震影响场的分布,那么将给我们的地震应急救援工作带来极大的指导,也可以为指挥部门提供做决策时的参考依据。地震烈度影响场就是指地震造成的影响,一般用地震烈度等震线来表示,呈椭圆形分布,从内到外烈度等级逐渐减小,中心位置为极震区。本研究旨在通过收集震后不同阶段的地震数据,通过对数据进行处理计算,在震后快速的得到地震烈度影响场的分布,为地震应急救援工作提供参考。其中,对于分阶段的地震数据,本文定义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定义为地震发生后的10-15分钟内,该阶段能收集到的地震数据为地震的基本参数,分别是震级的大小、震中位置坐标、震源的深度数据等等,该阶段通过选用合适的地震烈度衰减关系对地震基本参数进行计算,能够得到第一阶段的地震烈度分布;第二个阶段定义为震后的两小时,在震后的两小时内,收集这个阶段的余震目录,通过一元线性回归的方法,对余震目录进行回归分析,得到地震烈度影响场的长轴方向,并在此基础上对第一阶段生成的地震影响场进行修正;第三个阶段则定义为震后的12小时内,在该阶段内,收集到的地震数据包括地震仪器烈度数据、调查烈度数据以及12小时内的余震目录,在该阶段,对收集到的烈度数据进行计算,并且再次利用12小时内的余震目录来确定地震影响场的长轴方向,然后利用计算的结果对第二阶段的结果进行综合的修正,得到第三阶段的地震烈度分布结果。在进行本研究时,首先通过大量地查阅相关文献,对地震烈度衰减关系的建立、发展以及适用性有了一定的了解;其次是对烈度修正方法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即如何利用烈度数据对地震烈度影响场进行修正,最后研究了余震分布对地震烈度分布的影响,对二者的联系做出说明,并给出了使用余震目录对地震烈度分布进行修正的方法。以芦山地震和长宁地震为实验震例,进行了基于本研究思路的实验,计算得到的不同阶段的芦山地震的地震烈度分布结果,将最后的计算结果与最终中国地震局发布的芦山地震烈度图作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本研究结果在高烈度地区与实际结果相符,较为一致,相信可以在震后为地震应急救援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其他文献
随着卫星时代的到来,通过电磁卫星对地球电离层各参量进行监测和分析已经成为地震预报的重要手段,在地震预报方向应用十分广泛。我国于2018年2月成功发射张衡一号电磁卫星,大量监测数据亟待处理。同时我国针对地基台站的观测也早已展开,已经有几十年的数据积累。目前地震预报的方法多数均为单一数据,将卫星数据和地基数据结合处理和分析的方法尚不成熟,很多有效的电离层震前扰动并未被充分利用。本研究使用中国地壳运动观
滇西南地区受多期岩浆活动和深大断裂的影响,地热资源丰富,地震活动性强。位于滇西南地区的南汀河断裂带是北东向弧形构造体系中规模最大、特征最明显断裂带。南汀河断裂带是滇西南地区地震活动最为强烈的断裂带之一,地热活动频繁,沿断裂带出露温泉数量多,适合作为地震地球化学监测点。为了研究云南省南汀河裂带温泉水文地球化学特征,本文通过温泉水的离子浓度及同位素组分数据分析了温泉水的来源、水化学类型、微量元素含量特
地震具有突发性和破坏性,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和损失。地震预测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国内外学者长期以来开展了多方面的地震预测研究,提出了一系列的地震预测模型,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仍不能满足当今社会发展的急切需要。近年来,随着地震和地球物理观测手段的进步,地震观测数据在急剧增加,适用于大数据的机器学习方法在地震预测研究中展现了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在总结现有工作的基础上,以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为研究区域,以
南北走向的小江断裂带与北西向延伸的红河断裂带是一级块体边界,在川滇块体南部交汇形成应力集中的锐角区域。该区域也是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碰撞作用导致青藏高原物质逃逸的重要区域。地震各向异性是研究壳幔介质变形、深部物质运移和岩石圈动力演化等特征的重要依据。S波穿过地壳各向异性介质时,获取的分裂参数可以指示区域应力方向和复杂构造形态。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于2017年12月在川滇块体南部布设了跨越一级块体
建筑物作为大地震的重要承载体,其震害信息不仅是衡量灾区受灾程度的重要指标,而且是科学开展地震应急救援、灾情评估的重要依据。LiDAR点云在震后复杂场景中能表现高精度的地表三维信息和丰富的地物空间结构信息,目前,仅以点云为数据源进行灾区建筑物震害信息提取方法大多仍集中在传统的逐步分类提取,很难满足应急救援时效性以及遥感地物自动化智能化识别的需求。深度学习作为数据智能处理技术之一,能够从大数据中快速地
地震学本质上是一门观测的科学。地震观测为人们记录、分析和研究地球内部结构、确定不同震源模型下的运动学和动力学参数等方面的研究提供连续、可靠和完整的基础数据。进行地震观测需要有观测台站以及各种地震仪器的支持。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完备的数字地震观测系统,但是受到地表影响比较大,采用井下观测方式是躲开地表各类干扰、提高地震监测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直接在地下深处测量应力应变的重要手段,提高观测地震数据质量的
60Ma~50Ma以来,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开始碰撞,导致青藏高原隆升和大量地壳物质向东和南东侧向逃逸。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的川滇块体受板块边界动力源的持续影响,是目前向南东挤出逃逸活动最为强烈的地区之一。作为川滇块体的北东边界断裂,鲜水河-小江断裂带不可避免地进行高速率的左旋走滑运动,其北西段的鲜水河断裂构造活动最为活跃,发震频度最高。本文基于InSAR、GNSS两种星载大地测量技术研究该断裂带地壳
俯冲带是地球内部重要的循环系统,已有研究发现俯冲带内部中深源地震存在明显的分层,同时各层之间存在着不同的震源机制,特别体现在环太平洋俯冲带区域的中深源地震。其中中源地震(30~300 km)存在的双地震带可以用脱水脆化解释。角闪石在俯冲带区域含量丰富,结构复杂,开展角闪石族矿物脱水动力学对于理解俯冲带区域水的赋存和运移,以及探讨中源地震形成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开展了不同升温速率下普通角闪石和透
青藏高原东南缘具有复杂地形、地震频发等特点,其地表变形机制、应力应变状态一直是地学研究的热点,但青藏高原东南缘的变形机制一直是颇有争议的话题。地壳的变形是否连续?地表是否与地壳耦合?不同深度的地壳变形特征是否一致?以上问题的科学研究,对于认识青藏高原东南缘的变形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应变率场、构造应力场以及地震各向异性的三个研究方向出发,联合分析青藏高原东南缘不同深度的构造变形机制。本文基于19
弹性回跳理论是地震产生的理论基础,位错理论是地表形变数值模拟与地震反演的理论依据,而地震破裂过程的反演最早也是基于这两大理论。地震通常发生在岩石圈弹性层断层上,断层长期受到板块或活动地块构造运动而发生变形促使所产生的弹性应变能进行不断积累,当积累的能量超过其本身能承受的界限时,断层就会发生破裂和滑动,破裂结束后两侧断层便回跳到受力平衡状态,断层上积累的弹性应变能得到释放。事实上,弹性应变能以多种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