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以及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的提出,致使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瓶颈”的省际边界区域成为我国“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重点。湘鄂渝黔边区各地受“行政区划”的影响,不同开发主体利益不同,出现项目雷同,或过度开发的现象,更重要的是各地缺乏整体观念,不利于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探寻一种旅游发展模式,使得湘鄂渝黔边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就成为一个富有挑战性的课题。旅游空间是区域旅游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实施旅游业点轴式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旅游空间结构是旅游活动在地理空间上的投影,是区域旅游发展状态的重要的“指示器”。为了保护旅游业所依赖的旅游环境,为了减轻和缓和旅游发展所带来的社会、文化等负面影响,为了使旅游目的地的经济效益最大化和负面效应最小化,最有效的干涉方式就是旅游自身空间组织合理及结构布局优化—即旅游空间合作。进行旅游空间结构优化及旅游空间布局研究不仅仅是研究旅游的空间结构及实现旅游空间布局合理,而且对真正实现旅游能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旅游空间合作通过整合旅游资源,发挥比较优势,有利于形成规模经济,对于推动湘鄂渝黔边区区域经济发展,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湘鄂渝黔边区地处武陵山区,是典型的老少边穷地区,属于国家重点扶贫的十八个贫困片区之一,目前6个地(州、市)有4个(湘西州、恩施州、黔江区、铜仁地区)被国务院划为西部大开发的范围。该地区有丰富的生态资源、生物资源、旅游资源以及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等,境内大多数地区处于半开发或尚未开发阶段,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为湘鄂渝黔边区旅游空间合作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目前,湘鄂渝黔边区旅游经济发展水平低,旅游产业结构不尽合理,边区各地普遍存在着旅游景区建设落后、旅游市场混乱,旅游产品开发雷同、客源市场结构不够合理、旅游体制改革相对滞后等问题。湘鄂渝黔边区应走旅游空间合作发展的道路,优化边区旅游空间组织结构,科学安排旅游合作发展制度,精心设计边区旅游空间合作的运行机制,加快基础设施共建、旅游合作开发、统一旅游市场建设。本论文通过对湘鄂渝黔边区旅游发展现状调查,有针对性地提出整合湘鄂渝黔边区旅游资源、加强区域分工合作、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加强对周边环境的治理、完善交通设施建设等措施,发挥各地特色优势,在宏观上进行旅游空间整合,以促进湘鄂渝黔边区旅游产业又好又快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