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宫颈癌患者经广泛性子宫切除术+盆腔淋巴结切除术(±术后放化疗)术后盆底功能情况,以及宫颈癌患者术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发生率及相关监测指标的异常情况,分析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5年1月在山东省立医院妇科实施宫颈癌根治术和因子宫良性病变行子宫全切除(±附件切除)术患者,共62例,样本分为两组:1.宫颈癌组24例:1)入组标准:年龄≤60岁;因宫颈癌接受广泛性子宫切除术+盆腔淋巴结切除术(±术后放化疗);手术后6个月-48个月。.2)排除标准:术前放疗、单纯放化疗者;年龄>60岁。2.对照组38例:1)入组标准:同期因子宫良性病变行子宫全切除(±附件切除)术。2)排除标准:年龄>60岁。具体研究方案包括: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宫颈癌治疗情况;围术期情况;术后情况;了解宫颈癌患者治疗后盆底功能情况:排尿功能改变、排便功能、盆底电生理指标变化。结果:。(1)术前,分别比较两组患者一般情况(年龄、体重、初次性生活年龄、妊娠次数、分娩次数)和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尿潴留、尿失禁、排便困难、便失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留置尿管时间和住院时间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宫颈癌组手术时间(191.25±6.6min),明显长于对照组(112.30±7.6min);术中出血量宫颈癌组(231.32±14.1ml)多于对照组(176.24±11.5m1);留置尿管时间上宫颈癌组(9.07±6.7d)长于对照组(2.61±1.9d);住院时间上宫颈癌组(14.38±5.3d)明显长于对照组(6.71±6.3d);但在肛门排气时间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术后两组患者胃肠蠕动恢复基本无差异。(3)术后,两组在尿失禁、便失禁发生率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经广泛性子宫切除术+盆腔淋巴结切除术(±术后放化疗)术后患者相对于因子宫良性疾病子宫全切除者更易发生尿失禁、便失禁。术后,两组在尿潴留、排便困难上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4)术后两组在自由尿流率(最大尿流率、平均尿流率、排尿时间、达峰时间)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盆底电生理功能(Ⅰ类肌纤维肌力级别及疲劳度、Ⅱ类肌纤维肌力级别及疲劳度、肌电位)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宫颈癌组,对年龄、BMI、便秘、妊娠次数,分娩次数,会阴裂伤、手术范围、术后病理、留置尿管时间、术后时间、术后放疗、绝经,通过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单因素分析,发现年龄、便秘、分娩次数、留置尿管时间、术后时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是术后致PFD的相关危险因素。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便秘、分娩次数、留置尿管、术后时间是其独立危险因素(P<0.05),年龄(P>0.05)只是相关危险因素。结论:通过回顾性分析,发现经广泛性子宫切除术+盆腔淋巴结切除术(±术后放化疗)后患者相对于同期因子宫良性病变行子宫全切除(±附件切除)术者更易发生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盆底电生理功能相对较差。长期便秘、分娩次数过多、术后留置尿管时间过长、术后时间的推移均可增加宫颈癌根治术后患者发生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