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在何九盈先生提出的“散点多线式”语音史框架理论指导下,以《春秋》三传经文异文为研究材料,寻求先秦後期的方音线索,探讨上古方音演燮的音理规律。 对《春秋》三传经文异文材料进行音韵研究,声母方面反映出如下特徵:唇音之间的交替,反映秦晋音洪于齐鲁音,秦晋有用浊音交替齐鲁、楚的清音的倾向,齐鲁有把合口读为开口的倾向,或者说秦晋以合口封应齐鲁开口的情况;《公羊》《左传》章组还没有从舌头音端组中分化出来;《公羊》无舌面音,章组部分读入舌尖前音,部分读入舌根音;《公羊》所反映的语音系统里舌尖前音有读入舌根音的情况;舌根音之间交替频繁,尤其以见组与匣的交替最为频繁;以类与邪书知类都有交替,似乎可以表明《公羊》《左传》存在以类字读如舌头音的情况;来类与疑类的交替,表明来类可能有疑类来源。 韵母方面的异文材料,如果单从主要元音上观察,基本上都可以在元音的高化、前化、央化的规律上得到较稳妥的解释。具体来说,值得注意的上古方音信息有以下几条:《公羊》所代表的齐鲁方音,阳声韵尾呈现弱化或脱落的趋势;《公羊》代表的齐鲁方音出现元部三等字中主要元音高化,与真部混的现象;齐鲁方音收—m尾的闭口韵,有向收後鼻韵尾演燮的趋势,《公羊》谈部经由侵部读入收後鼻韵尾的蒸耕韵系;脂、微分合的问题,本文材料尚不能得出明晰结论,但倾向於认为当时脂、微在齐语中不分;鱼、侯两部可能在《左传》所在音系中已经合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