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执行难”问题作为国家和社会的顽疾,已经逐渐成为了影响国家司法裁判权威、损害人民法院胜诉结果以及当事人自身合法权益的现实法律问题,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和关注。尽管当前我国的法律对解决执行难的问题,既明确地规定了民事的措施,也充分发挥了刑法的威慑和遏制功能。但是利用拒不执行的判决、裁定罪作为刑事措施解决法庭执行难的诸多司法手段和实践活动效果到底如何却仍然亟待进一步加强研究。基于拒不执行的判决、裁定罪的理论研究司法审判现状,旨在通过对HN省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的司法适用实证的量化和分析,探索出司法实践中存在的原因及呈现出的客观规律,分析了制约司法审判现状的困境,并结合个案提出了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的完善路径,从而为其化解制约实践中拒执罪的适用瓶颈提供了理论依据。系统性的分析和论证了样本数据,发现实践中存在着立法层面规定模糊和诉讼程序存在缺陷的问题,从而对现有问题从有效性、科学性的角度提出了应对之策,通过理论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执行难”的问题。论文除引言外,分为五部分,约30000字:第一部分引言,从该罪的写作背景出发,明确了该罪对于解决“执行难”问题的重要意义。通过对我国现有理论的梳理、归纳,发现存在者较多有争议的问题,其主体范畴的界定,执行依据的对象等。借鉴国外先进立法经验,选取适合我国国情的相关措施进而完善本罪,最后阐述了写作结构与创新点做出了梳理。第二部分,旨在通过分析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的历史演进,阐明该罪从历史上欠债不还发展演变而来。通过梳理该罪的历史形态、萌芽雏形期、入罪成形期和发展完善期,认为该罪独立成罪的过程中追诉启动方式日益完善,主体逐渐丰富,量刑标准日渐规范。从而指出从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的立法由无到有、由不健全到逐步完善的发展过程,体现了该罪的演进规律性符合我国法治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反应社会公众的司法诉求,进而实现法律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的功能。第三部分,通过对收集案例进行数据分析,根据统计结果及图表作出分析,总结样本数据所反应出来该罪的动态特征。通过对研究样本的实证分析,发现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案件数量逐年增加,适用地区差异化明显,自诉成为本罪启动的重要方式,犯罪主体文化程度普遍偏低,本罪的司法适用效果显著。以此为基础探求我国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在司法实践中所存在的问题,为立法、司法总结经验规律,以期更好的完善本罪。第四部分,针对中国裁判文书网上HN省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的具体司法判例进行深度解读与归纳总结,发现本罪在理论层面与司法实践中存在着较大问题。主要反映了该罪在立法层面规定模糊和司法实践中诉讼程序存在缺陷,一方面表现为执行依据范围有差异、情节严重认定标准不统一以及该罪在量刑适用上的不均衡等存在的问题,致使在适用的过程中存在较多问题;另一方面方面主要表现在法院角色担当与诉讼架构存在冲突、执行通知书是否送达是否影响被执行人刑事责任的追究以及自诉案件处理结果与其价值相背离等,致使在追诉程序上难度偏大。第五部分,通过对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的实证分析,结合现有法律法规和司法实践的现实基础,指出该罪在立法层面与司法实践适用中的完善路径。认为其在立法层面上,可将本罪罪名改为“拒不执行生效法律文书罪”、加大典型案例的指导作用、规范量刑适用标准。在本罪的司法适用统一层面,建议重构执行机制、健全本罪的追责体系、强化自诉案件处理机制。双管齐下的措施,以期尽快解决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现有缺陷,有力的惩处此类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