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斑背大尾莺(Megalurus pryeri)是东亚特有种,主要分布在日本(指名亚种)和中国(汉口亚种),近些年,在中国境内发现了很多斑背大尾莺的分布地,鸭绿江口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斑背大尾莺的重要繁殖地,2012年5月至7月对该地的斑背大尾莺繁殖生态进行了初步研究。在研究地内共发现斑背大尾莺巢23个,其中6巢内有卵存在,其余为雏鸟、弃巢或者已经完成繁殖的巢。在该区内,斑背大尾莺用枯芦苇叶、细叶灯芯草和拂子茅作为主要的巢材,该鸟的窝卵数为4±0.81(n=6)。鲜卵为白色,透粉,孵化过程颜色会加深变灰,每巢雏鸟个体数为4.23±1.17(n=19),孵化期为10-11d,育雏期为9-11d,巢外育雏3-4d.孵卵期巢内日平均温度:(27.17±0.12)℃,温度在‘27.59-28.16℃之间。出雏率为82.1%(23/28);每巢出飞雏鸟数为3.46±1.05(n=19),出飞率为78.9%(45/57)。在所有发现的19个有雏鸟和卵的巢中,最后有雏鸟出飞的巢为13个,繁殖成功率为68.4%。丹东地区的斑背大尾莺偏好隐蔽性高的区域,巢下水深要适中,具备干草条件,最好距离水源较近。比较三个地区(上海崇明、黑龙江扎龙和丹东)的斑背大尾莺的繁殖情况,比较内容包括巢参数、卵参数以及巢址选择,结果显示:巢高P值0.041<0.05,外径的p值0.012<0.05,这两项存在显著性差异,距地面的距离为0.003<0.01,存在极显著的差异,说明三个地区斑背大尾莺的巢有一定的差异。三个地区的斑背大尾莺卵参数均之间存在的一定的差异,其中在短径方面,丹东与扎龙、上海两地均存在极显著的差异,P值分别为0.001和0.003,均小于0.05,扎龙和上海之间无差异,P值为0.136,大于0.05;三个地区之间卵质量都存在显著的差异,分别为0.012、0.004和0,以上结果说明,各地区之间在卵参数上总体上有一定的差别。在巢址选择上,由于不同地区的斑背大尾莺所要面临的气候、植被等因素的不同,它们的巢址选择结果也存在一定差异,所能利用的资源受限于自然条件,但它们之间也存在很多共性,不同地区的斑背大尾莺的都喜欢在植被密度较大、距水源距离较近且巢下有一定干草的区域筑巢繁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