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际尊重的概念在语用学领域广为应用却几乎没有专门的研究。尊重与身份息息相关,从身份构建角度出发可以为人际尊重研究提供更多的思考。鉴于此,本研究尝试从人际尊重出发,分析公共场合下的他人职业身份重塑。基于来自电视节目《你会怎么做》的24个语料,本研究旨在探讨旁观者如何回应过错方的不尊重行为,以重塑受害者的职业身份(包括职业角色和职业能力)。根据语料所呈现的干预者关于尊重的元语用话语,本研究将人际尊重界定为一种道德秩序,关乎对他人职业身份的价值认可。尊重的道德秩序包括两个核心内涵,分别是平等和宽容。换言之,在公共场合下,遵守尊重的道德秩序,要求满足平等和宽容两个内涵。平等指的是对他人的职业角色一视同仁。宽容指的是接受他人目前的失败表现,并期待他人工作能力的的变化和发展。为此,本研究以尊重的道德秩序和身份构建模型(Bucholtz and Hall 2005)为理论依据,致力于回答以下三个研究问题:(1)过错方如何不尊重受害者的职业身份?(2)干预者如何应对这些过错行为,以重塑受害者的职业身份?(3)为什么干预者会对这些过错行为做出反应?通过对三个研究问题的讨论,本研究得出了以下结论。第一,根据差异关系和除真关系(Bucholtz and Hall 2005),我们得出公共场合下的两种不尊重受害者职业身份的行为:将受害者的职业身份解构为社会地位低下的群外身份,或者将受害者的职业身份建构为不称职身份。为了将受害者呈现为社会地位低下的群外身份,一些过错方常常明示其低等身份,或投射不平等的社会等级,从而在受害者和他们自己之间形成社会地位的差别。为了将受害者建构为不称职身份,一些过错方往往会贬低受害者的职业知识,或者夸大受害者所犯的错误,使受害者真实的新手身份或者犯错误的身份因过错方的刻板印象而被归类为不称职身份。据语料所示,过错方未能对受害者的职业角色一视同仁,对受害者当下的工作失误也不予容忍。通过旁观者关于尊重的元语用话语可知,这些过错行为均发生在公共场合,因此被评定为不尊重受害者职业身份的行为。第二,基于第一个研究问题的讨论,本研究发现干预者应对不尊重行为的方式有两种:将受害者的职业身份重塑为具有同等社会地位的群内身份,将受害者重塑为胜任者身份。一方面,为了回应过错方将受害者解构为社会地位低下的群外身份的行为,干预者试图采用合理化策略(Bucholtz and Hall 2005),使受害者的社会地位与过错方的社会地位尽量平等,从而将受害者重塑成具有平等社会地位的群内身份。干预者采用了两种身份重塑策略:否定过错方假定的优越身份,与受害者结盟。另一方面,面对过错方将受害者塑造为不称职身份的行为,干预者往往通过说明受害人的工作情况受到限制,或最大程度地降低受害者所犯错误的严重性,从而将受害者重塑为胜任者身份。这揭示了验证策略(Bucholtz and Hall 2005)的使用,不仅为受害者当前的合格表现提供证据,证实他们的新手身份或者犯错误的身份,并进一步将其重塑为胜任者身份。第三,借助本研究的分析框架和干预者的回应,我们发现干预者的回应受他们所期待的公共场合下的道德规范制约,即本文提及的尊重的道德秩序(涉及平等和宽容的两个核心内涵)。由于过错方将受害者建构为社会地位低下的群外身份,侵犯了公共场合下平等的要求,干预者基于平等的要求将受害者重塑为具有平等社会地位的群内身份。同样,过错方的不称职身份建构也违反了公共场合下宽容他人的期待,干预者以宽容为导向,将受害者重塑为胜任者身份。也就是说,受以平等和宽容为导向的交际目标的驱使,旁观者出手介入重塑受害者的职业身份,以恢复公共场合下尊重的道德秩序。本研究做出了如下贡献。首先,本研究从他人职业身份重塑的角度出发,展示了身份建构如何作为一种实现交际目标的手段。同时,在尊重的语境下分析主体间策略(Bucholtz and Hall 2005)的运用,为该理论的可行性提供了一定的依据。其次,本研究通过分析干预者关于尊重的元语用话语,提出了语用学领域中尊重的定义。以往关于尊重的语用学研究主要将其视为(不)礼貌问题,本研究将尊重界定为公共场合下的道德秩序。在本研究中,公共场合下尊重的道德秩序无关等级秩序,而是包括两个核心内涵,即平等和宽容。此外,由于不尊重服务人员职业身份的现象普遍存在于日常生活,对旁观者通过他人职业身份重塑进行干预的研究,可以启发我们避免不尊重行为以及对不尊重语境下干预策略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