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气管插管后采用三种不同套囊管理方法,测定并比较三组患者的套囊压和气道压,观察患者气管粘膜损伤情况。比较三组患者拔管后不同时点咽喉痛、声嘶和咳嗽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以寻求此类手术患者恰当的套囊管理方法。方法:择期全身麻醉下行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180例,随机将患者分为指感法组(A组,n=60)、最小闭合容积法组(B组,n=60)和控压法组(C组,n=60)。患者诱导气管插管后按分组采用不同的套囊管理方法。A组是插管者在气管插管后根据个人经验向套囊内充气,用拇指和食指指腹按压压力指示小气囊来确定套囊压力合适程度;B组是插管者在气管插管后连接麻醉机手控通气,将听诊器膜件置于胸骨上窝处,然后用5 ml注射器缓慢向套囊内充气,听诊吸气相末胸骨上窝处无漏气声时,再次手控通气,缓慢将气道压增至30 cmH2O时仍无漏气声时为止;C组是插管者在气管插管后应用专业套囊测压表连续测量套囊压并将压力控制在30 cmH2O。三组患者均在插管套囊充气机械通气时(T0)测定套囊压和气道压;气腹建立后5 min(T1)、20 min(T2)、40 min(T3)、60 min(T4)测定套囊压、气道压和气腹压;记录气管导管持续时间、手术时间和气腹时间。每组随机选取20名患者,拔管退出气管导管时用纤维支气管镜观察气管粘膜情况。观察三组患者拔管后1 h、6 h和24 h咽喉痛、声嘶、咳嗽的发生情况及严重程度。结果:三组间比较,B、C组在5个时点套囊压明显低于A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B组与C组对应时点套囊压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T0时点比较,A、B两组的T1、T2、T3、T4时点套囊压均明显升高(P<0.05),而A、B每组内T1、T2、T3、T4时点之间套囊压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C组内5个时点之间套囊压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T0时点比较,三组在T1、T2、T3、T4时点气道压均明显升高(P<0.05),而T1、T2、T3、T4时点之间气道压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三组之间5个时点气道压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B、C组气管粘膜损伤程度明显轻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组之间气管粘膜损伤程度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均未发现有重度气管粘膜损伤。B、C组拔管后1 h、6 h咽喉痛发生率及严重程度明显低于A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B、C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拔管后24 h咽喉痛发生率和严重程度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三组拔管后1 h、6 h和24 h声嘶、咳嗽发生率及严重程度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控压法和最小闭合容积法管理套囊均可降低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拔管后短期咽喉痛发生率及严重程度,这两种套囊管理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