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韭个体生长发育集群效应的研究

来源 :东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yiai10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集群生长是一种普遍存在于植物当中的空间分布方式。一般认为,这种分布方式可使异花授粉植物授粉率提高,使有最低密度依赖的植物获得合理生长密度,并且减少种间竞争,整体上看集群生长有利于适宜集群植物的生长发育。然而,目前却十分缺乏这方面的研究报道。野韭是松嫩草地常见的一种百合科葱属以集群方式生长的植物,具有很高的潜在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野韭的集群生长方式,是否有利于个体和种群的繁衍生存,不同集群密度对个体的生长发育会带来什么影响等问题,目前还不得而知。为此,本文采用人工控制野韭每簇不同株数,即每簇1株(B组)、3-4株(C组)、5-7株(D组)和8-10株(E组)的方法,研究了野韭在不同集群密度生长条件下,地上部的叶片和有性生殖等数量性状的个体集群效应变化,以期揭示野韭集群生长发育规律,为野韭的生产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补充和丰富植物集群生长研究的新内容。研究结果表明:由野韭不同集群密度对个体生长的影响研究中得出,随着B组到D组每簇株数的增加,单株生物量也逐渐增加,E组虽然略微回落,但仍远高于单株密度的B组。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不同集群密度对野韭单株生物量的影响达到显著水平(P<0.05)。不同集群密度对单株叶长的影响,呈现与单株生物量相同的变化趋势,即在每簇5-7株的集群密度时,表现为最好。由野韭不同集群密度对个体有性繁殖的影响研究中得出,随着每簇集群密度增加,野韭的单株花数、结实种子数和种子重量等有性繁殖力指标也随之提高,在每簇5-7株密度时,有性繁殖力达到最大,随后虽有一定程度的衰减,但仍然远高于每簇单株生长的个体。由不同生长发育指标相互关系的分析中得出,不同集群密度单株叶长与地上部干重之间,以及单株叶长与种子重量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但单株地上部干重和种子重量之间,相关性却不显著。上述结果表明了合理的集群密度给野韭带来的个体生长和发育的优势,并以每簇5-7株为最优密度的结论。
其他文献
退耕还草、退牧还草或者围栏封育等措施作为一种保护性手段达到保护草原生态、有效制止天然草场退化的目的,但在保护草地资源的同时必须要用发展的观念,以发展促保护,保护为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良性的“保护一发展”新型生态模式。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合理地利用草地资源,引种栽培优质、高产的牧草品种,大力发展人工草地,提高草地生物量,最大限度地挖掘草地资源的潜力。选择、引种高产、质优、生长期长的豆科牧草是
本试验以3份紫羊茅新品系“SGSA-05054”、“SGSA-05055”、“SGSA-05056”为研究材料,以国外引进品种“极地”为对照,从生产性能、坪用价值以及抗旱性等方面进行比较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供试材料在播种第二年相继完成各生育期,并获得种子。在种子成熟期时,3份品系植株高度分别为82.90cm、80.20cm、82.98cm,较“极地”略矮,但横向扩展性较强,定植当年和第二年
本研究以新疆地区哈萨克马、伊犁马和焉耆马为研究对象,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3个品种马匹心脏、肝脏、脾脏、肺脏、肾脏、小结肠、大结肠、盲肠、肋间肌、背最长肌、
嵩草属植物是多年生草本植物,主要分布于中国青藏高原,多数是高寒草甸的建群种,具有草质柔软,营养丰富等特点,为各类家畜所喜食,是青藏高原主要的优良牧草和生态草种,其良好
本文通过自行设计引物,利用PCR-SSCP技术分析了藏猪肌肉生长抑制素(MSTN)基因3个外显子的多态性;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生物信息学方法,比较分析了藏猪与登录在GenBank中的其它猪
本试验研究了饲料精氨酸(Arg)对中期草鱼(278-630 g)生长性能、肉质、肌肉氧化能力及铜应激后对鳃屏障功能的影响。选择初始体重为278.82士0.68 g健康草鱼540尾,平均分为6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