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更加注重文化软实力建设和对外文化交流,世界对了解中国的愿望也越来越强烈。翻译,尤其是汉英翻译,作为一种汉外交流媒介,在中国对外文化传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的文化典籍是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和信念系统的载体,而《论语》是儒家思想的经典之作,其外译有助于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给世界。《论语》英译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论语》英译研究已成为国内翻译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翻译补偿现象古而有之,而翻译补偿研究的历史却很短。翻译涉及的源语和目标语的不同表达机制及其文化差异使得翻译补偿成为翻译的本质特征。文化在诗学、赞助和意识形态等方面的不同使得翻译补偿在翻译实践中通过译者呈现出或多或少的差异。通过研究同一原作的不同译作在翻译补偿方面表现出的异同,可以使我们更好地了解翻译补偿的具体表现,翻译过程的特征,译者对译入语读者及其所属文化的观照,以及影响这种观照背后的文化因素等方面,同时也有益于翻译实践方面的探索,因此基于具体译作的翻译补偿研究具有其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本研究以儒家典籍《论语》的三个当代译本即刘殿爵(2008)译本,林戊荪(2010)译本,宋德利(2010)为研究对象,研究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是《论语》三个译本在翻译补偿方面存在哪些异同?如何应用文化翻译理论对这些异同进行分析解释?本研究将基于前人的有关研究成果和文化翻译理论的一些观点,采取文献研究法和实证性比较分析法的研究方法。研究主要过程是,首先对翻译补偿问题进行理论分析,尤其是从文化翻译理论角度对翻译补偿进行的界定,并提出翻译补偿的分类;其次对比分析三个译本在翻译补偿方面的具体表现,在数据基础上总结、描述其异同;最后从文化翻译理论方面对这些异同进行分析说明。对三个译本的译文逐句和整篇进行了针对翻译补偿的分析,并统计了分析结果。对三个译本翻译补偿研究的主要发现是,三个译本在翻译补偿方面存在着一些相似和相异之处。三个译本都采用了大量的翻译补偿手段。在句子和语篇层面的概念补偿,结构补偿和文体修辞方面,林译都较刘译和宋译多,而后两者类似。三个方面中,概念补偿最多,结构补偿次之,文体修辞补偿最少。总体上,林译译文语言较为明快简洁、句子长度适中,刘译注重译文的准确性和学术性,流畅性稍微欠缺,而宋译的译文没有分段,语言也较准确、简练。在副文本补偿方面,林译与刘译和宋译都存在很大不同,同样后两者差异不大。林译的副文本补偿主要体现为大篇幅的序言,大量的脚注和每章前的内容介绍。对研究结果,特别是三个译文之间的差异的可能原因,从文化翻译理论角度入手,着重从赞助和诗学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