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自古以农立国,农业在古代社会生产体系中占据主导性地位。中国传统农业文化即建立在古代农业生产和生活基础上的观念体系,作为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在同中国古代经济政治的适应和结合过程中,保持着高度稳定的生存能力。近代以来,随着中国经济和政治结构的变迁以及来自于内部和外部新的异质文化的冲击,传统农业文化开始了向现代文化的嬗变和转型。时至今日,中国文化的发展已基本实现了由传统农业文化向现代文化的历史性转折,现代文化体系正在形成和建立。然而,在现代文化的形成和建构中,古老农业文化的优良传统又投射出其智慧之光。 全文共分六个部分对上述内容进行展开论述。 第一章 导论。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国内外有关研究的进展;研究的思路和使用的方法;本文的创新之处。 中国传统农业文化研究是近年来开辟的一个领域,产生了一些相应的研究积累和成果。而中国传统农业文化的变迁和转型研究,则是一个新的课题。本研究以先前的研究成果为起点,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基本指导思想,借鉴当代文化哲学和文化社会学的理论观点,以历史文献资料和实际调查资料为依据,在经济、政治、文化的一体化关系中分析考察中国传统农业文化的形成、基本思想及其流变和转型过程。本研究对于深化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类型和特征的理解,认识近代以来中国文化变迁的具体内容和轨迹,正确评价传统农业文化在现代文化中的地位和价值,都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文章对文化转型的评判标准,中国传统农业文化所涵盖具体内容,转型的阶段及其在现代文化形成和建构中的作用方面做了新的探索,提出一些新的观点和看法。 第二章 文化及中国传统农业文化。本章内容是研究的理论依据和前提,主要从一般意义上论述文化概念、文化类型、文化转型及其评判标准,进而对中国农业文化进行界说。 本研究使用的是通常所说的狭义文化概念,即人类在生活实践中所形成和创造的观念体系。根据文化所依托的经济和政治基础、思想内容和所产生的社会功能等的不同,可以把文化划分为不同的类型。文化转型是一种文化类型向另一种文化类型的转变和过渡。在关于文化转型问题上,本文提出了评判文化转型的四个标准:一是原文化类型所依托的经济和政治基础是否有了重大或实质性的变化:二是是否有新型文化观念的出现并对原文化形成了冲击;三是新型文化观念是否得到国家政权的认可和支持;四是大众文化观念是否改变。依这四个标准来判断文化是否转型以及转型的程度。 文章中的中国传统农业文化概念主要是以其所依托的经济或生产基础来界定的,是指形成或建立于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和生活基础上的观念体系。 第三章建立在农耕经济基础上的中国农业文化体系。本章主要论述中国传统农业文化的依托和基础及其所涵盖的具体内容。 论及中国传统农业文化的转型,首先涉及到对中国传统农业文化具体内容的了解和整体性把握。本文认为,中国古代的生态环境特点,决定了农业是社会生产的必然选择;以个体家庭为基本单位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古代生产方式的基本特征;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和君主专制是基本的社会组织形式。中国传统农业文化就是在这种经济和政治背景下形成的。在文章中,较为系统地梳理了中国传统农业文化中所包含的哲学理念、政治法律思想、价值观念、民族心理心态等与当时经济、政治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具体内容,这在以往的有关研究中尚不多见。 第四章中国传统农业文化的近代擅变。本章主要论述自鸦片战争至新中国成立这一段历史时期传统农业文化的失稳、变迁和转型情况。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发展进入了风雷激变的时代,经济和政治结构的深刻变化以及西方工业文化的传入和挑战,使原来高度稳定的传统农业文化失去了自身的平衡,处于失稳和解体状态,由此启动了向现代文化转型的脚步。在这一时期所出现的多元文化模式的设计和多次的文化论争,其实质都是在探索区别于传统农业文化的文化类型。各种不同的文化观念都对文化模式的设计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是,在这个时期,由于中国农业社会或乡土社会的基础结构并没有根本改变,因此,传统农业文化的一些基本规范在社会中仍产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转型的步履缓慢。 第五章中国传统农业文化的当代转型。本章分析了自新中国成立至今中国传统农业文化转型的过程、阶段和特点,认为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半个多世纪的历史中,传统农业文化经历了两个不同的转型期或阶段: 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从20世纪50年代以后至文革期间,是中国传统农业文化的曲折转型期。新中国建立了全新的经济和政治制度,提出了新的文化观念和主张,这必然会对传统农业文化形成了冲击并促使其转变。但是,由于“左”倾思潮的影响,只关注了体制和观念的变革,忽视了经济建设和经济发展,所以直到70年代中期之前,中国基本上还是一个经济较为落后的农业国,传统农业文化由于缺少根本性的经济内驱力而得以存留,甚至以变形的方式表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