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玉米小斑病菌[Cochliobolus heterostrbphus(Drechsler)Drechsler]引起的玉米小斑病是我国玉米生产上的重要病害。为进一步了解福建省玉米小斑病菌的群体特性,本文研究了来自福建省南平、宁德、福州、三明、莆田、龙岩、漳州7个地区的131个玉米小斑病菌的生物学特性及其遗传多样性。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研究结果表明,供试的131个菌株菌丝的生长速率在7.5 mm/d-14.0mm/d之间,平均值为11.70mm/d,产孢量在4.22×10~5个/mL-117.00×10~5个/mL之间,平均值为37.50×10~5个/mL,孢子萌发率在57.00%-100.00%之间,平均值为92.00%,各菌株萌发孢子的单双芽管比值在0.15-3.56之间,平均值为0.7。2.在玉米苗期采用分生孢子悬浮液喷雾接种法测定131个菌株对玉米主栽品种的致病力,结果表明,供试菌株病情指数介于25.82-71.21之间,平均值为48.80,致病力表现为强、中、弱的菌株出现频率分别为22.14%、71.75%和6.11%。菌株致病力与菌丝生长速率、产孢量、孢子萌发率之间无明显的相关性。3.建立了玉米小斑病菌的ISSR-PCR反应体系,筛选出的13条多态性引物用于131个DNA样品扩增,共扩增出141条DNA条带,多态性条带比为100%,表明福建玉米小斑病菌存在丰富的遗传多态性。聚类分析表明,在遗传距离为0.757时,所有供试菌株可被分为6个类群,类群Ⅰ、Ⅱ、Ⅲ、Ⅳ、Ⅴ和VI分别含有38、12、13、33、34和1个菌株,分占菌株总数的29.01%、9.16%、9.92%、25.19%、25.96%和0.76%。初步分析表明菌株遗传聚类与地理来源存在一定的关系,但与菌株致病力、菌丝生长速率、产孢量、孢子萌发率等生物学特性之间没有明显的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