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傣族织锦作为傣族民间最具特色的传统手工艺,在傣族民众的日常生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不仅与人们的衣食住行密切相关,而且还以其独特方式蕴藏和隐喻着傣民族独特的文化心理,体现着族群生产生活方式与特定时空中的自然—人文生态环境相互作用、相互适应的和谐关系,是傣民族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传承傣族织锦工艺对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文化多元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任何一种文化的传承都离不开教育。就广义的教育而言,传承离不开教育,教育本身蕴藏着传承,有意识的传承过程就是一个教育的过程。长期以来,傣锦工艺的教育传承主要以家庭教育和师徒教育为主,通过家庭成员或师徒之间口传心授的方式进行的。这一种传统的教育传承方式,在傣锦工艺数千年的保存、延续和发展过程中其到了重要的作用,然而进入现代社会,在现代经济和文化的冲击下,却遭遇了难以克服的困境和问题。以傣族织锦之乡——西双版纳曼暖典村为例,工艺教育传承的问题和困境主要表现在教育传承主体渐失、教育活动空间日趋狭窄以及教育成效和质量普遍偏低等方面。 作为傣族社会中一种特有的教育活动,傣锦工艺教育传承问题的成因既包括了内部原因,也包括了外部原因。从教育活动内部看,教育目的趋向于功利化、教育方式单一以及教育内容缺乏系统性、完整性是工艺教育传承遭遇困境和问题的内部原因。而傣族传统社会政治、经济结构的转变,文化环境的变迁、现代科技的发展和运用以及学校教育的介入则是其出现困境和问题的外部原因。 教育作为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是促进民族文化心理传承、实现民族文化保存与积淀、加快民族文化更新与发展的必要手段。构建傣族织锦工艺教育传承新体系,要坚持共生性、整体性和创新性的原则,一方面要积极探索工艺传承的学校教育模式,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在工艺传承中的主导作用。另一方面又要通过拓展傣族织锦工艺传承的社区教育空间、实施工艺传承的网络教育以及挖掘和开发傣族织锦文化作品的文献资源等途径,发挥非学校教育在工艺传承中的辅助作用,充分利用两者的优势,弥补各自的不足,共同促进傣锦工艺的传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