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谷隆在玉米及土壤上的残留研究

来源 :吉林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yiyuxi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对利谷隆linuron在玉米植株、籽粒及土壤中的残留量进行了测定,同时对样品中的利谷隆进行了确证研究。 采用甲醇水溶液提取、SPE C18柱结合石油醚液液分配净化、不锈钢Kromasil 5μmC18柱分离的高效液相色谱紫外光栅和二极管阵列检测器分析技术,分别对玉米植株、籽粒及土壤中的残留动态、降解规律和最终残留量进行了分析测定。另外,还采用LC-MS-APCI检测技术对样品中的利谷隆进行了确证。 高效液相色谱紫外光栅检测分析技术的最小检出量为2×10-9g,但是WATERS 2996型二极管阵列检测器的最小检出量比光栅检测器略低;该方法最低检出浓度为0.02mg·kg-1。添加回收率试验的添加浓度为0.05mg·kg-1、0.1mg·kg-1、1.0mg·kg-1,各添加水平回收率分别为83.7%~94.7%(玉米籽粒),93.3%~105.3%(玉米植株),96.0%~109.7%(土壤)。 在玉米田中播后苗前喷施50%利谷隆可湿性粉剂2812.5g·hm-2(有效成分),2年试验结果表明:测出玉米植株上的残留量施药后14d为0.08mg·kg-1(2002年),施药后15d为0.39mg·kg-1(2003年);土壤上的原始沉积量为4.58~7.02mg·kg-1,施药后第14d采样,降解率为72~80%。施药后115d,降解率为92%(2002年)。植株中由于第一次采样时间为施药的第14d(2002年)和第15d(2003年),因此建立田间降解动态方程没有实际意义。利谷隆在土壤中的降解需要用Ct=C0t-k方程拟合。2002年利谷隆在土壤中的降解动态方程为:Ct=3.68t-0.3363,r=-0.9373,半衰期(T1/22.1d;2003年的为:Ct=2.39t-0.3745,r=-0.9086,T1/21.8d。总之,按照化学品评价准则利谷隆无论在玉米植株中,还是在土壤中都属于易降解农药。 同时测定了利谷隆在玉米籽粒、植株和土壤中的最终残留量。从测定数据可知,两地无论高剂量还是低剂量施药,在玉米籽粒、植株中的利谷隆含量均低于方法的最低检出浓度。50%利谷隆可湿性粉剂在土壤中的残留量稍高,降解较慢,土壤样品中的最终残留量为0.46mg·kg-1(2002年),0.53mg·kg-1(2003年)。 根据上述研究结果,参照利谷隆在玉米和土壤中的残留降解动态,建议50%利谷隆可湿性粉剂在玉米中合理使用准则是施药量不要高于1875g·hm-2(有效成分),施药1次,施药距采收间隔期不少于30d。利谷隆的ADI值美国环保局(US.EPA)认定为0.002mg·kg-1,并规定利谷隆在饲料玉米上的MRL为1mg·kg-1,谷物上为0.25mg·kg-1;
其他文献
本文针对目前苦参的研究现状,对苦参进行了系统、全面的研究,成功地从苦参中提取出了苦参总碱,并用阳离子交换树脂进行了分离、纯化,通过正交设计得到最佳的上柱工艺条件和洗脱
目的:分析进行临终护理干预对晚期恶性肿瘤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92例晚期恶性肿瘤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与干预组,每组均为46例,常规组进行常规护理,干预组
  甜瓜枯萎病是生产上危害十分严重的土传病害,给农民带来巨大的损失。为此本文系统研究了由T23菌株为主要成份制备的木霉菌制剂对甜瓜枯萎病的防治效果及其防病机制,同时分
采用Bt棉叶片喂饲法对棉铃虫抗性品系(YCR)进行抗性筛选和保持,室内筛选YCR从第61代到72代。利用饲料感染法测定棉铃虫抗性品系的抗性倍数,结果表明:经室内12代筛选,YCR对21%MV
目的:对持续性人文关怀理念在ICU护理中的应用体会进行探讨分析.方法:本文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我院收治的90例患者进行研究分析,并选用随机数发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目的:研究沙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初诊2型糖尿病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本次研究选取的研究对象为2015年6月—2016年6月期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将60例患者
目的:探讨舒适护理干预在老年慢性心衰护理中的临床观察.方法:将2017年1月-2017年12月在我院治疗的50例患有慢性心衰的老年患者按护理方式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对于对
核盘菌是油菜上的重要病原真菌,严重影响油菜的产量和品质,由其引起的菌核病目前仍然没有理想的防治措施。真菌病毒侵染后,核盘菌EP-1PN菌株的表型发生了显著的改变,包括致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