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5年7月31日,北京申冬奥成功,成为史上第一个既举办夏季奥运会又举办冬季奥运会的城市。虽然距2001第一次申奥成功只有14年,中国在这期间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本研究拟从两次申奥媒体话语中研究中国国家形象的变迁和异同。研究共分历时和共时两方面。首先,本文运用语料库和批评话语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比较了西方媒体对这两次申奥成功的媒体报道,试图发现这14年中中国国家形象在西方世界眼中的变化。本研究自建语料库,搜集了来自泰晤士报,卫报,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四家最具国际影响力报刊对北京两次申奥的报道。研究共分三步:Word list,Concord和Key word,从人权,政治,经济,环境四个方面分析了中国形象在外媒报道中的变迁。结果发现,在两次报道中,人权都是最主要的抨击对象。同时外媒对中国政治的关注远大于其它层面,并显示出上升的迹象。中国被塑造成一个政治腐败,不民主的国家。在经济层面,外媒对中国形象的认知有所改变。2001年的申奥报道中指出中国经济虽然呈上升趋势,但经济实力总体较弱,并且还提及经济发展可能带来的社会问题。而在2015年的报道中,中国的经济实力已经得到广泛承认,但是报道却集中在经济增速放缓和沉重的国债。另外相比2001年,2015年的媒体报道增加了一个新的关注点:环境污染,且主要集中在其带来的身体危害。 然后,又分别选取了一篇中国日报和华盛顿邮报对2015申冬奥成功的报道进行比较,理论基础是Fairclough的三维框架,期望找出两者对中国国家形象认知的差异。经研究发现,中国日报主要在报道申奥成功这一事件,而华盛顿邮报却充斥着大量的讨论和臆测。华盛顿邮报在报道中多使用负面词汇,间接引语,不明消息来源和着重强调负面信息的主位结构等。另外又从目前国际政治环境和历史角度揭露外媒对中国在意识形态上的固定思维和盲目偏见。所以目前中国和西方眼中的中国国家形象仍有较大差距。总结来说,不论是这14年里外媒眼中中国国家形象的变迁,还是中外媒体中国家形象的差异都可以归因于西方对中国固有的意识形态偏见,不同的政治制度和立场决定了西方无法接受一个正面积极的中国国家形象,所以其不遗余力地利用媒体报道来歪曲中国的国家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