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采用分组对照的方法,分别比较纳米银抗菌敷料和磺胺嘧啶银霜两者在新西兰兔深二度烧伤中的疗效,及各项组织愈合相关的因子,分析纳米银敷料优缺点,拟为临床上深二度烧伤患者的治疗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方法:随机选取20只成年的健康新西兰兔,采用耳缘静脉注射药物麻醉的方进行麻醉,脱毛后,在背部采用热纱布垫高温持续的烫煨制作烫伤模型,每只兔子共6个烫伤创面,在脊柱两旁从前往后分别排列,直径为3cm,每个烫伤创面的前后间距约为3cm,左右间距约3cm,所有的兔子靠近头部的两个对称的创面定义为A组,中间两个创面定义为B组,尾部两个创面为C组,A组创面采用纳米银敷料贴治疗,B组创面采用磺胺嘧啶银霜治疗,C组使用碘伏,并覆盖凡士林纱布及医用无菌纱布进行包扎,每日一更换,分别在用药后的4、7、10、14d各处死5只兔子,先进行创面的肉眼观察,再使用透明网格纸画出各组创面的愈合图形,在此基础上进行愈合率的计算。再分别进行痂下组织细菌的定量检测,以及创面中央组织的组织学检测,如HE染色和免疫组化,计算Ⅰ型蛋白和Ⅲ型胶原蛋白的检测及微血管密度等。并在取材后的创面内随机取定量肉芽组织,进行羟脯氨酸的计算。比较分析两组的各项检测指标和结果。结果:1.烧伤模型建立成功,实验过程中,无动物的意外死亡和丢失。2.创面大体观察显示,用药后4天,A组创面较干净,B、C组创面有红肿及渗出,用药第7天时,A组无明显渗出,且开始结痂,B、C组结痂较厚;用药后10天时,三组创面都较干净,A组结痂开始分离,B、C组痂皮上也开始有新生组织爬行;用药后14天时,A组创面明显缩小,创面边缘新生组织明显,B、C组暴露在外的创面也有新生组织覆盖。3.A、B、C三组其愈合率总体都呈上升趋势,用药后第4天,A、B组愈合率稍高于C组,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用药后第7、10、14天,A组愈合率均显著高于B、C组,同时B组的又高于C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4.组织学染色观察显示,用药后第4天时,三组情况相差不多,都有明显的微小血栓形成,及皮肤结构的破坏;用药后第7天,可见有炎症颗粒的存在,但较用药后4天少,A组血管呈现扩张状态,且有细小血管形成;用药后第10天,三组都可见一定的胶原组织堆积,细胞层次和形态逐渐恢复;用药后第14天,A组创面上大部分都有上皮覆盖,且微小血管明显。B、C组虽上皮覆盖不全,但也有一定的上皮化现象。5.A组用药后第4天时细菌量就开始减少,B组在用药后7天开始减少,而C组,细菌量一直较高。将4个时间点综合起来看,发现A组细菌总的阳性率为20%,B组为30%,C组的为62.5%,A组的细菌阳性率显著低于B、C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5.29,P<0.05;t=18.52,P<0.05)。6.A组在用药后的第4天创面内的微小血管密度就显著上升,同时还可看见肉芽组织的增生。在各时间点,A组的CD34的阳性表达都显著高于同时期的B、C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每组的羟脯氨酸的含量也是随用药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在用药后第4天时,三组的羟脯氨酸含量没有显著性的差异,在用药后第7、10、14天,A组羟脯氨酸的含量均显著高于B、C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同时B组的含量要高于C组的含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8.随着用药时间的延长Ⅰ型胶原蛋白与Ⅲ型胶原蛋白的比值逐渐降低,在用药后的第4天时,A、B、C三组的比值相差不多,不具有统计学差异,但在用药后的第7、10、14天时,A组的Ⅰ型胶原蛋白和Ⅲ型胶原蛋白的比值要显著低于B、C组Ⅰ型胶原蛋白和Ⅲ型胶原蛋白的比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通过热纱布垫烫制法可成功制作深二度烧伤模型;2.纳米银的抗菌性能、创面愈合能力、促进胶原组织组织形成的能力要优于磺胺嘧啶银;3.纳米银敷料在临床上是作为深二度烧伤治疗的一个理想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