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角膜缝线法诱导大鼠角膜新生血管模型,观察研究结膜下注射贝伐单抗(Bevacizumab)对角膜新生血管(corneal Neovascularization, CNV)的抑制作用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将健康Wistar大鼠72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采用角膜缝线法制备大鼠角膜新生血管模型,实验组再随机分为A、B组,对照组分为C、D组。A组分为A1、A2组,分别于角膜缝线术后第3、5日球结膜下注射0.02ml贝伐单抗,B组分为B1、B2组,分别于角膜缝线术后第3、5日球结膜下注射0.05 ml贝伐单抗,C组分为C1、C2组,分别于角膜缝线术后第3、5日球结膜下注射0.02ml生理盐水,D组分为D1、D2组,分别于角膜缝线术后第3、5日球结膜下注射0.05ml生理盐水。角膜缝线术后每日1在裂隙灯显微镜下观察各组大鼠角膜炎症反应情况及新生血管生长情况;于术后第7、11、14天宏观测量新生血管长度,记录并计算角膜新生血管的面积,各组分别于术后第7、11、14天随机处死3只大鼠,取出眼球,组织病理切片HE染色观察角膜微血管及炎症细胞累及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VEGF在大鼠角膜全层的表达情况。结果:1、实验组A1、A2、B1、B2组在术后第7、11、14天角膜新生血管面积均小于对照组C1、C2、D1、D2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A1和A2,Al和B1,B1和A2,B1和B2, A2和B2在角膜缝线术后第7、11、14天角膜新生血管面积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A1和B2组之间,对照组Cl、C2、D1、D2组之间,在角膜缝线术后第7、]1、14天角膜新生血管面积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术后第7天,实验组各组角膜微血管计数均少于对照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A1、A2、B1、B2各组角膜新生血管计数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C1、C2、D1、D2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1天,实验组各组角膜微血管计数均小于对照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B1和A2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1和A2、A1和B1、A1和B2、A2和B2、B1和B2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4天,实验组角膜新生血管计数均小于对照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1和A2,A1和Bl,B1和A2,Bl和B2, A2和B2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A1和B2之间,对照组C1、C2、D1、D2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术后第7天,实验组各组大鼠角膜免疫组化VEGF阳性细胞数均少于对照组各组,实验组A1、A2、B1、B2分别和对照组C1、C2、D1、D2各组相比,B1和A2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它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1天,实验组A1、A2、B1、B2分别和对照组C1、C2、D1、D2各组相比,A1和Bl,B1和A2,B1和B2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它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4天,实验组A1、A2、B1、B2分别和对照组C1、C2、D1、D2各组相比,A1和A2,A1和B1,B1和A2,B1和B2,A2和B2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它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术后第14天,行相关性分析,角膜新生血管面积分别和HE染色微血管数目、角膜免疫组化表达VEGF阳性细胞数呈正相关(r=0.908,r=0.867),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1、角膜缝线术后可诱导角膜新生血管模型,VEGF作为对血管内皮细胞高度特异的促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其表达分布及变化与角膜新生血管的形成呈正相关关系。2、结膜下注射贝伐单抗可有效抑制角膜新生血管的形成。3、术后第3天注射贝伐单抗治疗效果优于术后第5天,术后越早注射贝伐单抗,抑制角膜新生血管形成的效果越明显;0.05ml的Bevacizumab (25mg/ml)的抑制效果优于0.02ml的Bevacizumab(25mg/ml)。4、更低浓度、更小剂量的Avastin是否有效,需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