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脏病合并结核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抗结核治疗效果回顾性分析

来源 :重庆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dgb54gh4hg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作为结核(tuberculosis,TB)感染高风险人群逐渐受到重视,我国作为结核高发地区,随着CKD发病人群的增加,CKD合并TB感染病例也越来越多,目前国内相关研究较少,本研究旨在探讨CKD患者合并TB感染的临床特点及抗结核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近6年在重庆地区住院治疗的CKD合并新发TB感染的患者,共纳入患者117例,根据是否进入规律透析分为透析(HD)组(66例)、透析前(pre-HD)组(51例)。收集同时期住院的50例无慢性肾脏病基础的新发活动性结核病患者作为非CKD(non-CKD)组,比较其临床特征,结核相关筛查结果,抗结核治疗的不良反应及预后,并分析临床死亡的相关因素。结果:(1)本研究HD组有66.6%合并肺外结核,高于pre-HD组与non-CKD组(41.2%与32%,P=0.002);HD组淋巴结结核感染率较pre-HD组、non-CKD组高(P<0.05);(2)HD组患者和pre-HD组患者的呼吸道症状如咳嗽、咯血等较non-CKD组患者少见(P<0.001),且有12.1%的HD组患者和15.7%的pre-HD组患者无明显临床症状;(3)HD组和pre-HD组患者的痰TB-PCR、AFB痰涂片阳性率明显低于non-CKD组患者(P<0.05);(4)与non-CKD组患者比较,CKD患者,尤其是透析患者在抗结核治疗过程中更容易出现药物副作用(P<0.05),其中以消化系统、中枢神经及周围神经系统功能异常较为常见;(5)HD组和pre-HD组患者死亡率分别为37.3%和31.9%;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大于40岁(95%CI:1.44-40.17,OR:7.60)、合并低蛋白血症(95%CI:1.38-12.64,OR:4.18)、CKD4-5期(95%CI:1.80-44.01,OR:8.89)和血液透析时间超过1年(95%CI:2.54-96.55,OR:15.67)与患者感染结核后的死亡风险增加有关(P=0.017,0.011,0.003和0.001)。结论:1.HD患者肺外结核发生率较pre-HD患者及non-CKD患者高,其中淋巴结结核较多见;2.CKD患者(HD和pre-HD)感染结核后的结核临床表现不典型,结核筛查阳性率低,抗结核治疗过程中胃肠道及神经系统的副作用发生率较高;3.CKD患者(HD和pre-HD)合并结核感染预后差,尤年龄大于40岁、合并低蛋白血症、CKD4-5期及血液透析时间超过1年为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
其他文献
岩画作为原始艺术,因为具有粗犷、质朴、单纯的特点而充满野性和生命力,使其在史前艺术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作为北方岩画系统中具有代表性的嘉峪关黑山岩画,通过磨刻、
成鱓(1686—1760)字宗扬,号复堂,别号懊道人、墨磨人。世人谓“字要板桥,画要复堂”,可见他的画在八怪中的地位非同一般。而李鱓的故居、别墅与墓地究竟在何处?却真伪难辨。现在能看
2016年9月20日,北京地铁16号线北段开始空载试运行.北京地铁16号线全长约50km,全部为地下线,共设车站29座.由于建设难度较大,从2013年陆续开工建设的地铁16号线采取分段开通
目的:探讨血浆胆红素吸附柱对胆红素吸附的治疗效果及临床价值。方法:选择了昆明医科大学附属医院89例高黄疸病住院患者,其中男性75例,女性14例,年龄19~60岁之间;体重在39~81kg之间。
简要阐述钢纤维混凝土的性能及作用机理,重点从铣削钢纤维混凝土原材料选择、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优化、混凝土性能检测等方面进行探讨。分析铣削钢纤维在西安地铁地裂缝段应用效
刺五加,五加科植物,别名刺拐棒、老虎獠子,日本则称为虾夷五加,前苏联称为西伯利亚人参。虽然它远没有其同胞兄弟五加出名(《本草纲目》中有“宁得一把五加,不用金玉满车”的说法),但现代研究发现其补益作用远胜其兄长,可惜并没有被人们所熟识。    五加入药最早见于汉代《神农本草经》,称其具有“坚筋骨、强意志、久服轻身”的作用,并将它列为上品。古代本草并无刺五加的记载,1977年版的《中药大辞典》将其并入
目的:移动护理类APP的应用推广需要护患双方的采纳及使用。本研究从护士角度出发,构建临床护士移动护理类APP使用意向影响因素模型,探讨护士对移动护理类APP使用意向的影响因素,并根据研究结果为移动护理类APP的宣传、设计及实施等方面提供策略建议。方法:在相关文献阅读和整理的基础上,以统一技术采纳模型、感知风险理论、自我效能理论和感知激励理论为理论依据,提出研究假设并初步构建临床护士移动护理类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