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建立大鼠大肠癌的动物模型,考察肌醇六磷酸(植酸)对大肠癌发生的作用,并探讨其作用的机制,以期指导人们合理膳食,预防大肠癌的发生。 方法:用30只四周龄雄性Wistar大鼠作为实验动物,将其按体重随机区组为植酸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动物各15只。两组大鼠给予基于AIN—93G的半合成饲料(各组大鼠性成熟后,给予蛋白质、脂肪含量较低的基于AIN—93M的半合成饲料)。植酸组在饮水中添加2%的植酸钠,对照组自由饮水。喂养四周后,所有大鼠给予皮下注射1,2-二甲肼(DMH),剂量为20mg/kg体重,每周1次,共计20周。喂养26周后观察大鼠大肠肿瘤的发生率、肿瘤的数量及体积,大鼠结肠粘膜细胞的增殖活性;测定结肠组织的SOD、GSH-Px活性和MDA含量及大鼠外周血NK细胞的活性(NK-A)。 结果:1.与对照组相比,植酸组大鼠结肠癌的发生率79%(11/14)比对照组89%(8/9)降低,但两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平均每只鼠的肿瘤个数低于对照组并且有显著性差异(t=3.056,P<0.01);平均每只鼠的肿瘤体积也低于对照组并且有显著性差异(t=2.291,P<0.05)。 2.PCNA(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 与对照组相比,植酸组大鼠结肠粘膜细胞的增殖活性降低并且有显著性差异(t=2.680,P<0.05)。 3.结肠组织抗脂质过氧化指标分析 与对照组相比,植酸组大鼠结肠组织SOD、GSH-Px活性升高,并有显著性差异(t分别为9.014,13.264,P值<0.01);MDA含量降低,并有显著性差异(t=18.608,P<0.01)。 4.外周血NK细胞的活性 与对照组相比,植酸组大鼠外周血NK细胞的活性增强并且有显著性差异(t=16.032,P<0.01)。结论:饮水中添加2%的植酸可降低诱癌大鼠大肠肿瘤发生的危险,植酸不仅显著地降低了大鼠大肠肿瘤的数量,而且显著降低了大肠肿瘤的体积。其可能的抗肿瘤机制为通过其抗氧化作用抑制了脂质过氧化反应,从而减少了对结肠粘膜的损伤;增加自然杀伤细胞的活性加强了免疫反应,使其对肿瘤细胞的杀伤能力增强;降低结肠粘膜细胞的增殖活性,抑制了肿瘤细胞的增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