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鳞副泥鳅(Paramisgurnus dabryanus)是一种常见的小型淡水经济鱼类,其营养丰富、肉质鲜美,已成为重要的水产养殖对象。本研究建立了大鳞副泥鳅家系并筛选优秀家系,进一步发掘大鳞副泥鳅生长相关SSR标记,分析亲本基因型对家系子代生长性能的影响,并对5个优秀家系的遗传结构进行了分析,为获得生长快速、遗传稳定的优质大鳞副泥鳅品系奠定基础。1大鳞副泥鳅生长相关微卫星分子标记的发掘本试验利用已筛选到的28个生长相关微卫星标记对混合选育群体60尾大鳞副泥鳅进行生长关联分析,通过Blastx将标记序列与NCBI非冗余蛋白库(NR)进行同源蛋白搜索分析,确定相关分子标记所对应的同源蛋白,以此进一步验证标记与生长的关联性。利用spss20.0软件中一般线性模型对SSR位点与大鳞副泥鳅生长性状(体长、全长、体高、体重和空壳重)的相关性进行最小二乘法分析,结果显示28个微卫星标记中有11个与生长性状显著或极显著相关,并确定了相应性状的优势基因型;对11个标记的转录本序列在NCBI数据库中进行Blast X检索,发现10个SSR在NR蛋白库中比对到同源蛋白,仅Pda247没有检索到同源蛋白;11个标记所在序列中有7个与同为鲤形目的斑马鱼相近,同源性多在90%以上,同源蛋白功能均与鱼类新陈代谢有关,参与鱼类的生长发育过程。2大鳞副泥鳅生长快速家系筛选与基因型对生长性能的影响本试验构建11个大鳞副泥鳅家系,通过对各家系生长性能的比较分析,筛选到生长快速的家系,并利用生长相关SSR标记对各家系进行生长性状与基因型相关分析,探讨不同基因型对生长性能的影响。对11个家系体重、体长、全长均值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One way ANOVA),各个家系间的测量数据进行LSD多重比较,结果显示AB2013F-7、AB2013F-89、AB2013F-45等家系的体重、体长和全长均值显著(P<0.05)大于其它家系,其中AB2013F-7家系各生长指标均值最大;以上三个家系117天内的绝对增重率也表现最好,分别为0.06834 g/d、0.05095g/d和0.04754g/d。对各家系基因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各家系所拥有优势基因型的数量与生长性状均值大小成正相关,含生长相关标记优势基因型的数量越多,家系的生长性能表现越优秀。3 5个大鳞副泥鳅家系的遗传结构分析利用20个微卫星标记对5个大鳞副泥鳅家系的遗传结构进行分析,探究家系遗传多样性及其亲缘关系的远近,为进一步遗传选育提供技术参数。结果显示,20个微卫星标记在5个家系中共检测到等位基因数53个,平均等位基因数2.65个,各位点的等位基因数2~4个;5个家系平均观测杂合度(Ho)0.3117~0.5542;平均期望杂合度(He)0.3261~0.4371;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0.3459~0.4538;平均固定系数(Fis)-0.0472(<0);遗传分化系数(Fst)0.2703;UPGMA聚类分析显示,AB2013F-7和AB2013F-81亲缘关系最远。研究表明,5个家系间遗传分化较大,具备较大的选育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