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对积极情感客体的虚幻——现实性的区分及其内在机制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oqiuqiu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事物的虚幻-现实性的区分能力是个体对真实、非真实区分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一能力的发展对儿童社会态度的形成、幽默的理解欣赏、对事件的记忆、恐惧情绪的调节等有重要意义,同时它也可能会对儿童生活中其他许多方面(如:对现实中危险的动物、活动或事件规避,对视频中暴力行为、危险行为的模仿等)产生一定的影响。本研究以中国文化故事中的虚幻性人物、拟人化的事物、与现实生活中事物形状不一致事物为研究对象,考察不同年龄个体对中性和积极客体的虚幻-现实性区分;并试图探究个体对积极情感客体的虚幻-现实性区分的内部机制。实验一考察不同年龄的个体对事物的虚幻-现实性的区分。实验采用3(组别:3.5-4.5岁vs.4.5-5.5岁VS.成人组)×2(情感:积极vs.中性)×2(虚幻性:虚幻vs.真实)的三因素混合实验设计。以中性和积极情感的虚幻-现实客体的图片为实验材料,记录个体在完成实验过程中的反应准确性和反应时间,并选取62名幼儿和37名大学生参与本实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个体对事物的虚幻-现实性区分能力在学前期快速发展,5岁左右时已基本达到成人的区分水平;客体的情感色彩会影响到儿童对事物的虚幻-现实性的区分。实验二在实验一的基础上,通过给儿童播放5min的视频来唤起儿童的积极愉悦的情绪,并对他们的情绪状态进行评定,然后要求他们完成对中性客体的虚幻-现实性的区分任务,以探究个体的积极情绪对他们进行虚幻-现实性区分的影响,并试图分析个体对积极情感客体的虚幻-现实性区分的内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个体自身的积极情绪与刺激材料的情感色彩一样会干扰儿童对事物的虚幻-现实性的区分儿童,且儿童对情感性客体的虚幻-现实性进行区分的过程中可能存在“情感性客体唤起了儿童自身相应的情感,这种情感影响了他们对事物的虚幻-现实性的区分”这一内在过程。
其他文献
保康民间美术是经过历史文化的积淀而确立的具有鲜明地域特点和深厚文化底蕴的民间艺术,应该成为保康美术教育促进保康地域文化和乡土文化发展的重要的课程资源之一。但在现
21世纪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加速期,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健康”一词逐渐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尤其是大学生体质健康问题不仅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而且也是诸多学者研究的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收入水平的不断上升,其消费需求也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花钱买健康”正作为一种时尚观念被人们所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