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辛二人之词另辟蹊径自成一家,这便是自宋代起便被人常常提到的“豪放派”,所谓“豪放派”是由苏轼首先发其端,然后由稼轩承其流,既然被归为一派,那么苏辛二人必定不是各自独立的,他们相互辉映互为知己,因此,要更好地了解辛词就必须先理清楚苏辛关系,本文正是在这方面做出努力。辛词好用典故这是众所周知的事情,讥笑他的人往往谓其“掉书袋”,而赞之者则誉为“别开生面,横绝古今”,笔者认为典故是为诗文服务的,只要词人驾驭典故而不是为典故所驾驭就是成功用典。辛弃疾才华横溢,运用典故如“韩信将兵,多多益善”,但在他一生所写的六百多首词中,共使用东坡詩典一百八十六处、词典三十八处、文典七处、逸事八处,合计共有一百八十四处用到坡典,就是说在辛弃疾的词中有百分之三十的词用到了坡典,这个比例不可谓不大,这恐怕就是说明辛弃疾受到苏轼影响的最有力的证明了,当然,辛词用坡典绝对不是盲目的照搬照抄,在使用时有对坡典原意的化用,有对原意的引申,有反原意的用法,在文中都有详细的介绍。除了在用典时可以体现苏轼对辛弃疾的影响,此外苏轼的诗文在其他方面也对辛弃疾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如苏轼诗文中的旷达,旷达是东坡性格的一大特点,苏轼为人开朗豁达,一生始终以平和的心态对待宠辱,这种特点完全的反映在了他的诗文当中,苏轼的旷达对辛词是有影响的,在辛词中,我们同样看到了放任达观,但细加体会就可以发现,辛词是旷而不放,其原因恐怕只有在两人所处的环境中才能找到。苏轼诗歌中的豪放对辛词的影响则更大些,两人是一脉相承,只不过一个为开源,一个为承流,辛弃疾在豪放的风格上继承了苏轼,却比苏轼走得更远。苏轼学究天人,其才华不能为诗歌体裁形式所束缚,因此便有了更多的以文为詩、以詩为词,到了辛弃疾则更是将小词当作大文章来写,被人们称为“词论”,既以议论为词。在苏辛关系上,虽然辛弃疾受到苏轼的影响极大,但能只是将辛弃疾看作苏轼的后学,可以说辛弃疾后发先至,成为豪放词的集大成者,这主要是因为苏辛二人的人生经历和时代背景方面的差异造成的。苏轼生活的年代是北宋中期,虽然这时国家的积贫积弱多有所暴露,但总的来说此时国家仍处在太平盛世,一些弊端只能称之为隐忧,因此国家需要的是改革家,无论是新党还是旧党,共同之处都是改革弊端使国家更加富强强大,所不同的就是采取何种手段,因此苏轼一生虽然屡次受到排挤打击,甚至差点客死异乡,但与政敌间也只是见解不同而已。而辛弃疾则远远没有苏轼那么幸运了,他生逢乱世,有过当亡国奴的经历,从小就将恢复山河视为己任,作为一名文武双全的儒将,他当然不止是写写文章发发牢骚而已,他曾经有过鸠众起义抗击金兵的辉煌历史,在南渡以后却始终受到朝廷的排挤,这对于一个有能力有志向的人来说当然是无法容忍的,相比苏轼而言,压在辛弃疾肩头的担子则沉重的多,所谓“国家不幸詩家幸”,这大概是辛弃疾在豪放词上走得比苏轼更远的原因罢。辛弃疾在受到苏轼影响的同时,在词的创作上有了更大的发展,本文大都有所介绍。苏辛二人共同成为中国词学大家,虽然相隔百年却互为知己,苏轼变温婉的晏欧词儿女之词为士大夫词,辛弃疾更是用他那慷慨豪迈的感情谱写出一曲曲英雄的壮歌,分工虽有不同,但是在他们的共同的努力下,扩大了词境,抬高了宋词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所以,他们的贡献同样巨大,难分轩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