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与选择:日本对汤因比思想的“扬弃”

来源 :东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s1234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阿诺德·汤因比(Arnold J.Toynbee)是20世纪英国著名的历史学家,是继斯宾格勒(Oswald Arnold Gottfried Spengler)之后文明形态史观集大成者。其鸿篇巨著《历史研究》(A Study of History)在世界范围内产生剧烈反响,曾在欧美掀起汤因比思想高潮。汤因比因此成为美国《时代周刊》(Time)封面人物。在欧美掀起“汤因比热”的同时,汤因比学术思想也遭受到西方史学界的猛烈批判。20世纪50年代,他在欧美的热度逐步退潮。但与此同时,日本却对汤因比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两者越走越近、频繁互动。大量汤因比著作被引入日本,日本也出现了许多宣传汤因比思想的学者。日本还成立了世界上唯一以汤因比名字命名的民间组织“汤因比市民会”(トインビー市民の会),旨在宣传和发展汤因比思想。在日本人眼中,汤因比已经成为指导二战后日本文明走向的智者。本文以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为指导,主要利用历史学、心理学等跨学科理论及研究方法,从历史角度解读日本文化心理。这一过程中,不仅探究和考证了日本与汤因比互动的各自动因,阐述和分析了互动过程及汤因比与日本知名人士的谈话内容,力求从两者多角度互动的史实和影响上阐明汤因比思想在日本学界和普通民众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此基础上,对日本历次引入外来文明进行分析研究,试图透视出日本引进外来文明过程中的文化心理因素。为日本文明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观点。本文大体分为引言、正文及结语三个部分。引言部分从研究缘起着手,就国内外学术界对汤因比研究的现状进行系统性梳理,提出了本文的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和主要学术价值。正文部分由第一至四章构成。第一章为汤因比及其史学思想。本章着重考察了汤因比的生平经历、家庭环境和主要史学思想。着重阐述了汤因比文明生态史观的主要内容,力求从个人经历和家庭环境两个角度透视出对其史学思想发展的影响。同时,在分析汤因比与日本相互关系之前,系统展现出汤因比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为后文分析日本引入汤因比思想奠定学理基础。第二章为汤因比与日本的记述和访问,由两节构成。第一节为汤因比著作中的日本印象,第二节为汤因比三次访日经历,试图通过史学考证透视出双方在二战前后对彼此都抱有截然不同的观点。笔者对汤因比日本印象的分析着重于汤因比著作中的日本形象。因为彼时汤因比对日本文明缺乏直观认识,更多受西方日本观影响。对于汤因比在1929年、1956年及1967年三次访日经历的分析透视出汤因比在二战前后对日本抱有截然不同的态度。他曾在1929年斥责日本重蹈迦太基的覆辙;又在1956年称赞日本是亚洲的先驱。一贬一褒的区别,其内涵值得深思。同时,二战之后日本对汤因比也展现出截然不同于战前的欢迎,在引进汤因比思想的过程中表现出强烈的主动性和迫切性。这种态度的反转也透视出日本对汤因比思想渴求的客观实际。第三章为汤因比与日本社会人士的谈话。本章旨在从汤因比与日本人士的谈话中透视两者的互动过程。池田大作与汤因比的互动《展望二十一世纪:池田大作与汤因比对谈集》(二十一世紀への対話)早已被国人熟知。然而,在池田大作之外,汤因比还与包括松下幸之助(Matsushita Konosuke)、若泉敬(Wakaizumi Kei)等多名日本社会人士开展过谈话。相比于汤因比的学术理论与访日报道,汤因比与日本社会人士的谈话对日本社会民众的影响更加深远和广泛,达到了扩大影响、形成日本“汤因比热”的效果。第四章为日本对汤因比思想的引进、接纳与诠释。通过前两章的考证,笔者分析出日本引进和传播汤因比思想的两条主线。即:第一是汤因比著作对日本社会的影响;第二是汤因比三次访日之旅对日本社会大众的影响。两条主线虽然形式不同,但均以1956年为分界线前后形成巨大差异。在此过程之中,日本涌现出如松本重治(Matumoto Shigeharu)、山本新(Yamamoto Shin)、秀村欣二(Hidemura Shinji)、吉泽五郎(Yoshisawa Goro)等一批富有战后时代性的本土汤因比思想推动者。他们不仅在学术界力主引进汤因比思想,同时也撰写了大量的面向普通民众的汤因比思想通俗读物。同时,通过分析也可透视出,日本对汤因比思想并非全盘吸收,其吸收内容存在着吸收对日本的褒扬而舍弃对日本的批判。在此过程中,势必存在对汤因比言论的刻意误读。第三部分由第五章及结语构成。第五章为日本吸收外来文明过程中文化心理的影响。本章通过阐述心理史学与文化心理内涵,分析日本在吸收中国文明与西方文明时存在的文化心理影响因素,透视出日本对外来文明抱有的特殊观点,以及吸收外来文明过程中存在的“自卑-学习-超越-排斥”及“较量-失败-学习-模仿”两个文化心理公式。结语部分从文明交往角度回溯了日本与汤因比互动的动机、过程和结果,并从两个文化心理公式角度分析日本对外来文明的吸收模式,明晰了日本基本文化心理态度,透视出汤因比思想作为日本战后吸收西方文明的一部分,一直沿用其文化心理公式,为日本未来国际关系和文明处理行为带来预判性思考。
其他文献
锆合金以热中子吸收截面小、耐腐蚀性能好及优良的力学性能在核反应堆里得到广泛应用,而堆内高温、高压及中子辐照环境会使其力学性能发生改变。为了满足反应堆发展的要求,以N18锆合金为代表的新型锆合金被用于燃料组件、燃料包壳等反应堆结构件。N18锆合金薄壁管是典型的反应堆燃料包壳结构件,其断裂行为对保障核反应堆的长期安全稳定运行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对N18锆合金薄壁管的准静态断裂和蠕变裂纹扩展行为展开
伴随配电网中分布式光伏渗透率的不断攀升,一方面分布式光伏的合理配置会对配电网电压起到支撑作用,而另一方面分布式光伏的无约束运行加之其与负荷用电匹配不合理,时常会引
高强度螺栓紧固件被广泛应用在各种设备的紧固联接上。为了保障设备安全、可靠的工作,采取科学、有效的手段测量螺栓轴向应力大小,具有十分重要的工程意义。目前,在诸多测量螺栓轴向应力的方法中,基于声弹性原理的超声应力测量法因其具有对工件无损、简单快速和精确度高的优点而得到广泛关注。超声应力测量法通过测量超声波沿螺栓轴向传播的渡越时间(简称声时)来间接测量螺栓轴向应力,因此利用超声法测量螺栓应力,需要事先对
教师是教育教学过程的主导者,古今中外教育发展历史中教师始终对教育教学的发展进程、教育教学的实施形态、教育教学的质量保证等方面发挥着最关键的作用。因此,围绕为什么培
表面纳米气泡的研究在过去二十年里持续增加,已经成为胶体科学和界面物理研究的热点。由于其在工业、医学、环境等领域的应用前景不断显现,因而对表面纳米气泡基础力学性质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实际意义。而要深入的研究表面纳米气泡,则首先要将表面纳米气泡从众多的纳米物质中区分出来。本文使用原子力显微镜的不同成像模式研究了表面纳米气泡、聚合物纳米液滴和固体微颗粒三种不同纳米物质的形貌特征和纳米力学响应。研究发现:
石墨密封垫片在核电密封行业的应用日益广泛,其工作环境也比较复杂,可能要承受高温并经受往复荷载的作用。在涉及对密封要求十分严格的行业中,由于法兰系统泄露引起的事故及损失都是相当巨大的,特别是危害源的泄漏还会造成火灾、中毒及爆炸等严重危害。此外,垫片在长时间受压后会发生一定程度的蠕变,这对其工作效率也会有影响。论文首先基于试验,研究了温度、尺寸等因素对石墨密封垫片的循环压缩回弹性能及压缩蠕变性能,随后
由于传统地铁车站的低集成化和封闭性,以及行车中所产生的数据量过大、数据结构多样且为实时数据,导致数据存储和处理系统不能完全满足需求。本文在现有传统车站的网络上,利用云平台技术构建了一个服务器集群来采集管理数据。具体的做法是增加了Hadoop分布式系统集群,从地铁运行的综合监控中央实时服务器中提取所有数据信息,将这个海量的数据通过前置信号处理机分类存储在非结构性数据库HBase中。这样做的好处是能够
为了满足加工、运输、维修以及性能的要求,重型燃气轮机的转子系统在设计制造过程中越来越多地采用轮盘式拉杆组合结构替代传统的整体式结构。拉杆组合转子利用拉杆螺栓的预紧力将各级轮盘压紧构成整体。不同于整体式转子系统,轮盘粗糙面之间的接触会使拉杆组合转子系统的刚度发生变化,从而影响系统的动力学特性,同时也给转子动力学模型的建立带来困难。本文以拉杆组合转子系统为研究对象,建立了考虑轮盘接触的拉杆组合转子-轴
多式联运作为一种新型经济高效的运输方式,目前已经在我国得到了普遍运用。多式联运货运枢纽作为多式联运作业过程中多种运输方式的衔接节点,承担了货物转运作业的重要功能。科学合理的货运枢纽选址不仅可以提高多式联运作业效率,降低整个运输过程中的总成本,还能够降低运输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实现低碳经济,推动多式联运健康、有序发展。因此,本文提出在考虑碳排放的前提下,对多式联运货运枢纽的选址问题进行了研究。本文的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及出行需求的增加,汽车数量迅速增加,传统内燃机汽车的模式使得能源消耗过快且污染较大,因此绿色环保、高效率、低噪音、无接触的磁浮汽车正被人们所期待。本文利用永磁电动悬浮技术,提出了一种可用于磁浮汽车的Halbach径向永磁电动轮悬浮系统。该系统结构与径向磁浮轴承相类似,将其动子改为车轮,定子转换为车子运行的导体板道路,当车轮有一定转速时,与导体板有相对运动。进而磁轮与导体板中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