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企业网络与产业集群在世界范围内的蓬勃发展,产业集群的研究开始复兴。世界各国的研究者、政策制定者都对产业集群和产业集群政策极为关注。今天,产业集群已经主导了世界经济地图,产业的集群现象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的典型特征。创新是集群发展的动力,区域之间的竞争已经演变为产业集群之间的竞争,更演化为集群创新能力之间的竞争。在我国,由产业集群而产生的经济集群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源泉和发动机,产业集群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的龙脉。我国新近出台的“十一五”规划也将提高创新能力和产业集群的发展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创新是产业集群的生命线,因此创新研究在集群研究领域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在这样的背景下,选择将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集群式创新作为本论文的研究内容。论文在对本研究领域的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评述的基础上,对集群式创新网络的内涵与特征进行了深入分析。结合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揭示了集群式创新网络的优势以及内在机理,研究了集群式创新的内涵及特征,界定了区域经济的概念,并详尽分析了集群式创新产生的原因。在明确集群式创新概念的基础上,通过深入研究集群式创新的内涵,分析了集群式创新的优势和创新优势的形成机理。通过研究确定了集群创新网络结构模型包括行为主体、资源、联结、边界四个方面,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创新网络的生成机制,并构建了集群式创新网络的生命周期模型,并利用“虫口模型”模拟了集群式创新网络的演化机理。 在揭示集群式创新各行为主体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内部作用机理的基础上,从网络结构的视角,基于SCP范式,构建了集群式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强调各评估要素的统一性和创新能力的相对性特征。在这个指标体系中,对产业集群创新活动的理解,采取了一种系统的观点,除了关注集群创新网络中的成员、成员间关系,还考虑了集群生存环境对其创新能力的影响。经过因子分析最终形成6个经济含义较为明确的因子,并以此作为评估模型的输入。 在创新评估的实证过程中,采用补偿模糊神经网络作为创新能力的评估预测模型,该网络克服了传统 BP神经网络收敛速度慢等不足。实证结果表明,该网络有较强的预测功能,可以作为集群式创新能力的评估预测模型。 接着从网络结构的视角出发,分析了产业集群作为一个网络组织形式在提升企业创新绩效方面的关键因素,并提出了5个假设。通过对哈大齐工业走廊中企业的问卷调查发现:企业所拥有的网络密度、联系强度等网络变量都对企业的创新绩效有正面影响,而网络规模与企业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则不明显。实证结果很好地证实了本文关于网络结构与企业创新绩效之间的研究,也为产业集群内的企业提供了很好的启示。 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把理论研究的结论运用到哈大齐工业走廊创新能力的提升上,分析了该区域内实施集群式创新的障碍,并研究了障碍产生的原因。根据对区域经济内集群式创新的研究成果,从政府、企业、大学和研究机构以及中介等角度,提出了在“哈大齐工业走廊”建立创新性产业集群的具体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