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纤维素生物反应器的研究与应用

来源 :陕西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ngxiansh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细菌纤维素(Bacterial cellulose,简称BC)是由微生物合成的一种生物材料,具有比天然纤维纯度更高、性能更优的特点,是目前材料研究的热点之一。 目前国内利用微生物合成细菌纤维素的研究多数采用静态发酵,但静态发酵时浅盘堆积占用空间大,且容易感染杂菌,在发酵过程中无法调节溶解氧和pH值,发酵周期长,难以形成规模化生产。因此,本课题根据细菌纤维素生产菌株的生长及产物合成特性,结合动态培养与静态培养的优点,设计出了一种适合于该菌株生长特性和产物合成特性,供氧量可调节、剪切力较低的细菌纤维素生物反应器并主要对该反应器的一些设计参数及利用该反应器发酵生产细菌纤维素的工艺进行了优化,为使用细菌纤维素生物反应器规模化生产细菌纤维素提供了理论依据。 本研究对试验菌株Acetobacterxylinum QAX993的形态、革兰氏染色以及生长曲线进行了观察与分析,结果表明:试验菌株Acetobacter xylinumQAX993为短杆状革兰氏阴性菌,培养15-20h左右为其对数生长期;对细菌纤维素生物反应器材质、转盘的结构及相关参数进行了设计研究,结果表明:反应器及转盘选用PVC塑料材质,为增大转盘对菌体及纤维素的吸附性,在转盘两侧设置放射状的木质凸起物;对细菌纤维素生物反应器和传统静态培养方式生产细菌纤维素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试验菌株适合在本反应器中生产细菌纤维素,经8d的发酵,其产量比静态培养方式提高了2.79g/L,约1.64倍。 本研究在上述研究基础上,对试验菌株在细菌纤维素生物反应器中的分批发酵工艺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当培养基中的初糖浓度为3%时,试验菌株在反应器中对糖的转化率最高,为1:5.3即18.9%;当反应器转速为20 r/min、发酵过程中发酵液pH值控制在4.5时,最利于细菌纤维素的产生。对试验菌株在细菌纤维素生物反应器中的分批补料发酵工艺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发酵中残糖浓度为1.5%,并维持该浓度时细菌纤维素的产量可达到7.63g/L。 本研究以静态及细菌纤维素生物反应器培养得到的纤维素为实验对象,通过对细菌纤维素持水性、纯度、结晶度及纤维丝结构的测试,研究分析了两种不同培养方式下得到的细菌纤维素的性质与结构的差异。结果表明:用细菌纤维素生物反应器动态培养所得到的细菌纤维素比静态培养得到的细菌纤维素具有更高的持水性,纯度为95.8-96.5%。通过X-射线衍射图谱和扫描电子显微镜的测试,发现不同培养方式得到的细菌纤维素的晶体类型相同,都呈纤维素Ⅰ晶态,但静置培养的纤维素的结晶度和L所占的比例都较细菌纤维素生物反应器培养的大。不管是静置培养还是使用细菌纤维素生物反应器培养,Acetobacter xylinum QAX993合成的细菌纤维素都是由许多纤维丝带相互缠绕而形成的网络结构,静置培养比细菌纤维素生物反应器培养所得的纤维丝带更致密,纤维丝更细一些,但两者的纤维丝带直径相差并不大,大约都在10nm-40nm范围内。
其他文献
本文针对现有对氯苯甲酸和2-氯-4-硝基苯甲酸合成方法中存在的问题,研究了在温和条件下,以金属卟啉模拟酶为仿生催化剂,分子氧为氧源,在强碱.醇的溶液中,仿生催化氧化对氯甲苯和2-
目的:分析肝癌组织中RASSF1A的表达趋势及乙肝病毒(Hepatitis BVirus,HBV)的关键基因HBx对RASSF1A的表达影响。  方法:应用RT-PCR(Reverse Transcriptase Polymerase Chain Rea
为了满足通讯、便携式电子设备、电动汽车等对电池的要求,开发具有高比能量、低成本、环境友好型的新型锂离子二次电池的任务越来越迫切。在当前研究的高容量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中,硫系正极由于具有高达1675 mAh g-1的理论质量比容量,比传统锂离子电池要高出很多。此外,硫还具有储量丰富、价格低廉、对环境无污染等优点。然而,由于S的离子导电性和电子导电性都很低;且充放电过程中形成的多硫化锂易溶于电解液,产
中位含氯七甲川吲哚菁(Cy-Cls)因摩尔消光系数大、生物相容性好、吸收和发射波长可在近红外区,在生物分析、临床医学、食品安全、环境监测及pH检测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但由于其存在Stokes位移小和荧光量子产率低等问题,降低了检测灵敏度,使其应用受到了极大限制。本文以自制的3种Cy-Cls为母体,通过氮或氧取代Cy-Cls的中位氯,设计合成了12种新型大Stokes位移和高荧光量子产率的中位为氮
学位
Maillard反应对肉类食品香味的产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磷脂类物质的氧化降解是肉香味的另一个重要来源,磷脂类物质对肉香味贡献途径之一是通过形成一些香味前体化合物与Mail
本课题围绕“苷元型大豆异黄酮的制备及其微胶囊化”,主要研究了以下几方面内容: β-葡萄糖苷酶水解大豆异黄酮制备大豆异黄酮苷元;采用离心与萃取两种方法对水解液中的大豆
采用等体积浸渍法制备了Ni/SiO_2、Fe/SiO_2和具有不同Fe/Ni质量比的双金属催化剂FeNi/SiO_2。利用N2物理吸附-脱附、H_2-TPR、XRD、TEM、H_2化学吸附、ESR和TGA对催化剂和前驱体进行了表征,以月桂酸甲酯为模型反应物在固定床反应器上考察了Fe/Ni质量比及反应条件(温度、重时空速及H_2压力)对催化剂加氢脱氧性能的影响,结合表征结果分析了Fe对Ni/SiO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