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相反硝化同时去除地下水中硝酸盐和阿特拉津试验研究

来源 :沈阳建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we165836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氮素化肥和农药的大量使用,及含氮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入水体中,导致大片的土壤、地表水和地下水造成多重污染。其中阿特拉津作为较常见的除草农药与硝酸盐常常在地下水中被检测出来。研究同时去除硝酸盐和阿特拉津的技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固相碳源不仅为微生物提供能量和附着载体,且对有机物有一定的吸附作用,对同时处理硝酸盐和阿特拉津具有较大的潜力。本文利用稻草秸秆为固相碳源进行固相反硝化同时去除地下水中的硝酸盐和阿特拉津,并分析固相反硝化的影响因子;着重探讨了阿特拉津对固相反硝化的影响并分析其去除机制;稻草秸秆对阿特拉津吸附特性与影响因素;并考察了固相反硝化系统稳定运行效能。在静态试验的条件下采用稻草秸秆作为固相反硝化菌的碳源和载体,5h时硝酸盐的去除率达到77.7%。亚硝酸盐浓度和pH值都随时间先增大后降低。在25oC至40oC时,去除率均高于85%。硝酸盐初始浓度在10mg/L至100mg/L之间,硝酸盐的去除速率较为接近,但硝酸盐初始浓度为100mg/L时,亚硝酸盐的积累量在5h时达到18.72mg/L,反硝化的效果不佳。稻草秸秆的投加量为5g时,硝酸盐的去除率为95.3%,且没有出现亚硝酸盐的积累。当阿特拉津的初始浓度为1mg/L和5mg/L时,硝酸盐和阿特拉津的去除率较高,且没有太多的亚硝酸盐的积累量,固相反硝化的效果较好。但当阿特拉津的初始浓度为10mg/L时,阿特拉津的去除率降低至62.33%,亚硝酸盐的积累量出现最大的积累量为7.89mg/L,影响了反硝化作用。并通过与未接种反硝化菌的对照组进行比较发现,在固相反硝化系统中阿特拉津的去除主要通过稻草秸秆的吸附作用,阿特拉津初始浓度为0.5mg/L和1mg/L时,出现一定的微生物降解作用。研究稻草秸秆对阿特拉津的吸附特性时发现,稻草秸秆投加量为8g时,对阿特拉津的去除率最佳。并且随着温度和pH值的增加,阿特拉津的去除率在降低。通过建立Langmuir吸附等温线确定稻草秸秆对阿特拉津的最大吸附量为16.61μg/g。通过动态试验方式考察利用稻草秸秆作为反硝化菌碳源和载体的反硝化系统同时去除硝酸盐和阿特拉津的效果及影响因素,改变进水中硝酸盐和阿特拉津的容积负荷以及水利停留时间,当硝酸盐的容积负荷为1.2kg/(m~3·d)和2.4kg/(m~3·d)时,硝酸盐和阿特拉津的去除率均较高,并且最佳的阿特拉津容积负荷为0.024kg/(m~3·d)。当水力停留时间为8h时,固相反硝化系统同时去除硝酸盐和阿特拉津的效果最好。在进水硝酸盐容积负荷为2.4kg/(m~3·d)、阿特拉津容积负荷为0.024kg/(m~3·d)和水力停留时间为8h条件下,固相反硝化系统同时去除硝酸盐和阿特拉津的运行效果一直保持稳定状态。综上研究表明:稻草秸秆在反硝化过程中为微生物提供碳源和载体,可以有效的去除地下水中的硝酸盐和阿特拉津,且稻草秸秆的吸附作用是阿特拉津去除的主要机制。利用固相反硝化技术同时去除地下水中的硝酸盐和阿特拉津具有较大的应用前景。
其他文献
南安"罗汉舞"俗称"罗汉送喜",始于清初,已有三百多年历史,是大余县南安镇客家人一项祈神求子,集音乐、舞蹈、技巧表演艺术为一体的民俗体育文化活动。南安"罗汉舞"表演场面壮观,形
随着南四湖流域经济的不断发展,流域水环境质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本文利用南四湖流域2001-2015年间水环境与经济发展指标数据,分析了流域典型污染物排放量和经济发展变化趋
首先对8根钢管自密实混凝土偏压柱的力学性能进行试验,分析偏心率和含钢率等因素对受力性能的影响;其次采用模型柱法和非线性有限元法对偏压柱试验结果进行全过程分析;最后采
在青藏高原中部尼玛县阿索乡马莫勒地区识别出一套紫红色辫状河三角洲平原亚相地层,岩性主要为紫红色砂岩中砾岩、紫红色复成分中砾岩、紫红色砂岩细砾岩,局部夹含砾粗砂岩或
在山东省齐河—禹城一带,选择航磁异常与区域重力异常套合地区,实施了大比例尺重磁测量,经钻探验证在该区首次发现了总厚度72.73m、全铁平均品位56.75%的厚大富磁铁矿,取得了
2007~2016年,连续10年在黄海海域爆发不同规模的绿潮灾害,但因各年黄海绿潮爆发时间、规模及漂移路径的不同,南黄海和沿海地区受到的生态环境影响和经济损失大不相同。黄海绿
改革开放以来,西方新自由主义思潮的传播给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带来诸多不利影响,尤其对我国意识形态建设危害甚大。这些危害具体表现在,经济领域奉行"三化政策",削弱我国
氮氧化物(NOx)是产生光化学烟雾、酸雨及破坏臭氧层的主要大气污染物之一,对人体健康、工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的危害。目前氮氧化物的主要处理技术包括燃烧前控制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