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集聚是企业为追求外部规模经济而形成的一种同一类企业在区域上的额外集中分布。产业集聚是产业优化配置的一种表现,众多企业集中在一个区域可以产生外部经济性,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产业的竞争力。中国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过程,在计划经济时代,中国产业布局遵循的是政府指令性的均衡生产力布局原则,而非由市场主导,于是形成了违背产业特性与布局规律的“大而全”、“小而全”重复建设的经济结构。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市场的作用逐渐增强,要素流动性增强,许多产业在市场力量的引导下,遵循产业本身发展规律,寻找最佳的区位,产业布局模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尤其是大多数制造业部门的布局都呈现出向少数地区集聚的趋势。本文的目的即在于对中国的产业集聚进行规范的实证研究,研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中国各产业的布局变化是否存在产业集聚趋势,影响产业集聚的主要因素有哪些,产业集聚与产业绩效之间的关系,由此得出结论和政策含义。 本文以中国12个二位数制造业为研究对象,在西方较成熟的集聚理论的指导下,主要运用现代计量经济学方法,对制造业集聚进行了实证性检验。产业集聚水平和集聚速度的估计分别通过构造区位基尼系数和产业集聚指数,然后进行数学计算得出。集聚效应估计首先构造了包含产业集聚水平变量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然后应用面板数据,估计出了各行业集聚对生产的贡献度。集聚影响因素分析应用面板数据模型中的多元线性回归方法,根据相关产业集聚理论,设计了15个回归自变量,来检验影响中国制造业集聚的主要因素。在自变量的构造中充分考虑了中国特殊的制度因素对产业集聚的影响。 本文的创新点首先在于构造检验中国制造业的集聚效应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并得出了12个二位数制造业的集聚效应;其次是通过回归分析,确定了影响各制造业集聚的因素,并对其进行了分析,指出了产业集聚与区域发展政策含义。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首先,中国制造业的集聚趋势显著。1990年以来,绝大多数产业的集聚水平都提高了,12个行业的平均集聚水平提高了33.59%,但不同产业的集聚水平有较大差异,烟草制品业、电子与通信设备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和纺织业的集聚水平居前五位。除了烟草制造业之外,其他制造业主要集聚在东部地区,并且仍然有快速向东部集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