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视唱练耳作为音乐专业一门重要的基础课,在整个音乐学习过程中具有的作用自不待言。但对于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情境中,对视唱练耳课程的内涵和外延的认识却存有很大的差异。而这种差异则正隐含着不同的哲学假设和价值取向,隐含着不同的意识形态下对音乐教育的不同信念,从而形成对课程定位和定性的差异。
一度以来,由于诸多历史与现实的原因,视唱练耳课程教学的理论建立在西方音感技能训练体系为基础目标之上,重西方一元的音感训练,轻母语和世界多元文化音感的培养;重技术技能训练,轻音乐综合素养的培养。在相当范围内视唱练耳甚至一度被认为只是以识谱为终极教学目的的课程,致使在我国音乐教育中,视唱练耳课并没能像课程所期望的那样,在音乐教育领域发挥其重要的基础奠基辐射作用。
本文立足重新评价和认识视唱练耳学科在音乐教育发展中的地位和价值,将视唱练耳课程的内涵与外延赋予更加多元的意义,应使其成为一种提供音乐性、艺术性、文化综合性的教育,而非纯粹音乐技能训练,应是包容性更强、音感基础更为广泛的课程。并提出要在视唱练耳这样一个向来被认为是技术技能课程中强调其人文内涵,使流动的音响与乐谱的符号都闪耀着多元文化的光辉。还力求在音乐技能的训练途径中,引导审美主体的参与性、创造性,培养其音乐鉴赏力与审美能力。
鉴此,本文将在多元音乐文化的教育观的指导下,试图从视唱练耳的教学实践出发,分别从节奏、节拍、速度、音准等几个方面来积极探索多元文化语境下的视唱练耳乃至基本乐科教学的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