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76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美国著名犹太裔作家索尔·贝娄的名作《赫索格》以其对当代人的生存状态的精确描述获得广泛赞誉。小说主人公、历史学家赫索格教授敏感地意识到个人与公众生活中的深刻空虚感,企图沿着众多伟大思想家的足迹,寻找最适合带领人们走出空虚感的思想观念。但这种寻找一直没有成功,赫索格更加空虚,个人生活也陷入痛苦。小说全面展现了主人公在困境中的挣扎,塑造了一个充满责任感、在受苦中积极探索精神出路的知识分子形象。因此,对《赫索格》的研究大都试图从主人公对意识形态和自我奥秘的双重探索中寻找意义,本文也将从类似的角度来解读这部作品;不同的是,在探讨意识形态与自我的关系时,很多研究都考查贝娄如何让不同的意识形态在赫索格身上产生互动,而本文将重点考查赫索格如何摆脱众多意识形态的束缚、回归本真状态。
论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着重论述赫索格如何将自己困在纷繁复杂的理论之间,远离了活生生的现实,甚至远离真实的自我,因而加倍感到焦虑和空虚,也将个人生活带入痛苦深渊。第二部分论述赫索格的自我探索:他希望借痛苦来升华自我,但当他将目光转向自我时,他开始意识到现实的生动多变,自我的旺盛活力,发现意识形态对他的束缚,由此决定发掘自身深藏在理论思辨背后的内心活力。对内心活力的探索使他不再将痛苦认作升华自我的力量,而是重视自我与外界的联系,参与平凡生活。第三部分论述赫索格如何进一步去除杂念,返璞归真,体会到个人内心活力与外部世界的亲密联系,在平静中开始与外部世界和谐交流。
论文指出,只有不断打破种种概念与逻辑的束缚,直面外部世界的不确定性,并发掘内心最单纯的活力,重视真实而平凡的生活,才能摆脱心灵的空虚感,与生存环境融洽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