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68年1月,捷克斯洛伐克掀起了一场被称作“布拉格之春”的改革运动。这场由杜布切克领导的改革运动提出要建立“具有人道主义面貌的社会主义”,它是捷克斯洛伐克独立自主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大胆尝试。但是,这次改革却被苏联的坦克无情地碾碎。为了防止捷克斯洛伐克的改革蔓延到整个苏东地区,1968年8月20日,以苏联为首的华约五国悍然入侵捷克斯洛伐克,从而打断了“布拉格之春”的改革进程。这一事件震惊了整个世界。作为已和苏联东欧集团冷战对抗了二十多年的资本主义世界霸主的美国,对这一重大事件持何种政策?其政策根源是什么?其后果如何?对这些问题,迄今为止学术界还鲜有人研究,有也只是稍稍触及一下,缺乏进一步的分析与论证。本文将依据近年来美国政府解密的档案资料就此作一深入探讨。本文主要由五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布拉格之春”的缘起。这部分分析了“布拉格之春”产生的背景,认为历史的积怨、现实的困境和国际环境的影响是“布拉格之春”兴起的主要原因。 第二部分:“布拉格之春”的发展过程。通过对“布拉格之春”发展过程的全面考察,文章指出希克的新经济体制改革在经济上为“布拉格之春”提供了借鉴,姆林纳日的政治体制改革思想成为“布拉格之春”政治改革的主要依据,《行动纲领》的颁布标志着捷克斯洛伐克正式进入被称作“布拉格之春”的改革阶段,华约五国的入侵最终扼杀了“布拉格之春”。 第三部分:美国在“布拉格之春”中的政策。美国对捷克斯洛伐克改革的态度是同情但不帮助,在苏联入侵捷克斯洛伐克事件上的立场则是“不干涉”。虽然在入侵事件发生后美国的政策有一个逐渐强硬的过程,但从整体来看,其态度还是相当克制的。 第四部分:美国没有干涉“布拉格之春”的原因。这部分内容揭示了美国采取不干涉政策的根源:美国的东欧政策、担心引发新的“柏林危机”、匈牙利事件的影响、势力范围观念的支配和美苏之间形成的危机处理规范的约束。 第五部分:对美国不干涉政策的评价。虽然约翰逊政府的“不干涉”政策使苏联达到了扼杀“布拉格之春”的目的,美国失去了一次使一个东欧国家发生演变的机会,但“不干涉”使美苏之间避免了一场后果不堪设想的严重对抗,而且从长远影响来看,侵捷事件损害了苏联的国际形象,破坏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威信与团结,使人心涣散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重新加强了团结。从这个意义上说,美国是最终的赢家。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的东欧剧变也证明了这一点。 总之,在美苏两极对立的国际格局下,尽管美国的行为通常会受到意识形态观念和冷战思维的束缚,但有时为了不与苏联发生严重对抗,美国也可能将其在制度和思想层面上的目标.巩固和扩大资本主义制度的影响暂时地置于次要地位。这反映了美国外交政策的现实性和灵活性,约翰逊政府在捷克斯洛伐克问题上的明智正体现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