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微分音的历史源远流长,并在世界各地民族民间音乐中广泛存在。20世纪以来,随着新音乐的逐步发展、作曲家对音高结构认知程度的不断深入,以及各种微分音获取手段的便捷化(主要是指演奏法的拓展、微分音乐器的发明以及电子音乐的出现等等),使得微分音——特别是1/4音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出现在包括中国作曲家在内的专业音乐创作中。本文以艾夫斯、哈巴、布列兹、葛瑞瑟、芬尼豪这五位不同时期、不同技术风格的西方主要微分音作曲家的五部具有一定代表性的1/4音作品为分析对象,一方面揭示各自作品中的1/4音作曲技法特点,另一方面结合20世纪专业音乐创作的整体风格演变,来梳理1/4音作曲技法的发展演进,并形成对1/4音作曲技法的初步评价与前景展望。除了绪言与结语外,论文主体包括5章:第1章以艾夫斯《1/4音钢琴小品三首》为例,从和弦结构、“调性”因素等方面切入,讨论了基于功能和声与调性思维的1/4音作曲技法特征。第2章以哈巴《第十四弦乐四重奏》为例,讨论了半音化风格背景下的“主题-动机”式1/4音作曲技法特征。第3章以布列兹《新婚的面容》为例,讨论了集合思维下的1/4音作曲技法特征。第4章以葛瑞瑟《时间的漩涡Ⅰ》为例,探寻了作品音高结构的“基础”谐音列,揭示了作曲家对基础谐音列所做的1/4音调整与变形,初步讨论了频谱音乐中的1/4音作曲技法特征。第5章以芬尼豪《第四弦乐四重奏》为例,从作品的核心音型以及音型材料发展的角度,讨论了装饰性1/4音作曲技法特征。论文认为:1/4音作曲技法主要包括“系统化”与“装饰性”两种方式,对“传统作曲技法”在音源、材料、“调性”、音响等方面都是一个有力的补充与丰富。从主体音响的“特色化”与客体听觉的“可辨性”来看,1/4音作曲技法的“装饰性”方式,应该具有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