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冰湖溃决洪水是指冰湖突然释放出大量水体的现象,冰湖溃决洪水具有突发性强、洪峰流量高、破坏性强、波及范围广等特点,冰湖溃决时往往还会引发滑坡、泥石流等一系列次生灾害,对下游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及沿岸基础设施造成巨大的威胁。位于吉尔吉斯斯坦的麦茨巴赫冰湖,是一个典型的冰坝湖,已有上百年溃决历史,其被记录的第一次溃决事件可追溯至1902年,自那时起,该冰湖几乎每年都会发生溃决事件。麦茨巴赫冰湖的溃决洪水对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冰湖溃决洪水是指冰湖突然释放出大量水体的现象,冰湖溃决洪水具有突发性强、洪峰流量高、破坏性强、波及范围广等特点,冰湖溃决时往往还会引发滑坡、泥石流等一系列次生灾害,对下游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及沿岸基础设施造成巨大的威胁。位于吉尔吉斯斯坦的麦茨巴赫冰湖,是一个典型的冰坝湖,已有上百年溃决历史,其被记录的第一次溃决事件可追溯至1902年,自那时起,该冰湖几乎每年都会发生溃决事件。麦茨巴赫冰湖的溃决洪水对位于其下游的新疆阿克苏地区造成严重影响,使阿克苏地区的工农业生产造成重大损失。冰湖作为冰冻圈变化的重要指示物,对气候变化极为敏感。在全球气候变化影响之下,了解麦茨巴赫冰湖洪水特征的改变,通过对其历史溃决洪水的重建分析找出影响其溃决的因素,对保障我国新疆阿克苏地区人民财产安全以及辅助阿克苏地区洪水调控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使用GIS技术,通过分析水文数据与多源遥感数据,重建麦茨巴赫冰湖气候影响型洪水的历年临界水位和临界面积,分析蓄水速率与溃决之间关系,明晰洪水变化规律,以期为阿克苏地区洪水防控工作提供帮助。研究表明:(1)自1958年起冰湖溃决前临界面积整体表现为三个不同时期。1958~1980年,冰湖溃决前临界面积呈现增长趋势,历史最大临界面积(4.1 km~2)出现在这一阶段。而在1980~1990年间,冰湖溃决前临界面积增长速率达到最高峰,此时的冰湖溃决前临界面积总体上以0.15km~2/a的速率增加,增长速率高于上一阶段30%,平均面积为3.2km~2,然而1990年后,麦茨巴赫临界面积开始逐渐减小。近14年来麦茨巴赫冰湖溃决前临界面积减小速率加快,下降趋势显著。(2)麦茨巴赫冰湖溃决前冰湖水位上升速率与冰湖水位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这代表在临近溃决前,水位上升速率越快,冰湖溃决所需要的临界水位越低的关系依旧成立。即较高的冰湖蓄水速率会提高冰湖溃决风险,冰湖蓄水速率依旧是导致麦茨巴赫冰湖溃决的重要因素。(3)库马拉克河流域内冰川消融加剧,麦茨巴赫冰湖溃决时间由8月提前至7月,7月发生概率为75%,洪水间隔逐渐缩短,洪峰流量呈现逐渐增长趋势,随着气候改变,冰湖溃决时间提前现象将长期存在。
其他文献
近年来,人类影响造成土壤侵蚀加剧带来了严重的生态问题。植被恢复是防治水土流失的重要方式,土壤侵蚀通过影响土壤结构、微生物和生物量等影响土壤养分元素有效性,进而影响植被的生长和恢复过程。前人研究表明植被恢复很大程度上受限于土壤的氮(N)元素。土壤侵蚀程度会影响氮转化相关的营养底物和参与氮转化的功能微生物,从而影响矿化、硝化等氮素转化过程,限制或减缓植被恢复过程。然而,我们对“不同侵蚀程度如何影响植被
银纳米颗粒(Silver nanoparticles)是目前世界上产量最大、商业化应用最广泛的纳米材料,其排放至环境中会产生生物富集,对生态环境乃至人类健康构成潜在威胁。目前,纳米颗粒的生物富集研究都是以传统的元素定量测定为基础,忽略了纳米颗粒自身独特的理化特性(如小粒径效应)和不同细胞个体的特性(形态、大小),因而难以清楚阐释纳米颗粒在生物体内独特的富集特征和规律。为此,本研究采用单细胞-电感耦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是维持生态系统稳定和健康的关键因素,也是评估土壤生态系统健康的潜在重要指标,并已成为环境领域的热点研究对象。土壤微生物的研究主要依靠基于总DNA提取的扩增子高通量测序等技术开展。但是土壤中存在大量的胞外DNA,显著干扰了土壤微生物多度及多样性的解析,影响土壤环境风险评估的结果。土壤胞外DNA对微生物多样性解析的干扰强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胞外DNA是否具有类群特异性降解。然而,现存胞
微塑料(Microplastic)由于难以进一步降解,成为了一种新型的环境污染物,其粒径小、数量大,广泛分布于海洋、湖泊和土壤等生态环境中。当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水体,对土壤微塑料污染的研究较少,而这些关于土壤微塑料的研究也大多集中于农田。本研究在云南省11个地州24个区县共86个样地上采集了森林、旱地农田(含露天不覆膜、大棚不覆膜、露天覆膜和大棚覆膜)、种植园(含长期施用有机肥和不施用有机肥)和城
水温是水环境中重要的影响因子,与河流生态系统、水生生物的生长繁殖息息相关。河道筑坝成库后,致使水温结构发生改变,特别是高坝大库建设,更为明显,因此对高坝大库垂向分层水温进行有效及精确的预测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库区垂向水温的预测大多基于以物理过程为驱动的数值模拟法,但该方法需要大量、长时序、连续的野外实测数据的支持,并且大多数实测数据难以获取。相较于该方法,基于机器学习的数据驱动模型可通过构建水温及
乙二胺四乙酸(EDTA)被广泛用于洗涤剂、纺织和造纸漂白工艺、食品工业和医药等领域,最终排入环境中。EDTA其具有很强的分离金属离子的能力,能与类金属元素砷(As)生成稳定性强的螯合物,难于生物降解,在环境中长期存在。弄清EDTA对砷在水生植物体内迁移转化规律的影响,将有利于合理利用水生植物修复EDTA介导下砷造成的水环境污染。本研究以受到砷污染的水生植物体系为研究对象,将其分别暴露于0、0.5、
在全球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干扰背景下,淡水鱼类正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威胁,鱼类多样性快速的丧失,如何有效保护淡水鱼类是当前的重要挑战。鱼类在面对不同环境压力或环境梯度时,会表现出形态、生理、习性等的表型可塑性,从而适应于不同的环境条件。因此,研究鱼类在不同环境梯度下对环境的适应规律,尤其是其形态特征随环境梯度的变化,是理解鱼类对环境适应性的重要前提,可应用于指导鱼类栖息地环境的修复和鱼类资源保护。本研究
冲沟侵蚀属于土壤侵蚀的主要类型之一,往往有较快的切割速度及较大的侵蚀量,常导致土壤严重退化。元谋干热河谷冲沟发育区的治理方法主要是通过封禁使植被自然恢复,但随着沟道植被的持续恢复,以及在冲沟强烈的侵蚀/沉积引起地形显著起伏变化的综合作用下,沟道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趋势有待进一步研究。本研究选择元谋干热河谷一条典型冲沟,在沟内随机均匀地选取81个样方,分别在2012年(封禁初期)、2017年和2020
土壤水分是干旱、半干旱地区植被生长的关键限制因子。在黄土高原大规模人工植被恢复影响下,这一地区植被覆盖度显著增加,土壤侵蚀得到有效控制,土壤养分积累、固碳等生态系统服务提升。然而植被覆盖的增加会导致植被耗水增加,区域土壤水资源因植被蒸散的增加带来土壤干燥化问题,土壤干燥化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植被恢复的可持续性。解析植被恢复的土壤水分利用来源及其时空分异特征,明晰流域尺度土壤水文响应过程,对阐明植被
在全球变暖影响下,极端旱涝灾害事件频发,人类生产生活受极端气候的影响愈加剧烈。干旱和洪涝是世界气候体制中的普遍现象。近年来,全球各地都观察到了大规模的严重灾害,其带来的高昂社会和经济破坏导致了全世界对极端旱涝事件的关注。晋陕北部位于半湿润区和半干旱区中间过渡带,是中国缺水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对气候变化较为敏感。因此,为了更好理解全球气候变化下区域气候变化和评估极端气候事件发生的强度和频率,进而更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