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实社会中的人际交往主要是一种身体在场的、面对面的互动,人际关系主要是以血缘、亲缘、地缘及业缘关系为纽带建立起来的,交往者之间的熟悉度和亲密固定的关系是信任产生的基础。网络为人类塑造了一个全新的互动空间和交往方式,网络既隔离又连结的功能,不仅使网络人际交往摆脱了物理时空的限制,人们可以与原本素昧平生、毫无关系的陌生人相识、相知、甚至相恋,从而扩展和丰富自己的社会关系网络;而且由于网络交往中现实身体的虚位,人们可以隐匿自己在现实中的部分乃至全部的真实身份。这种身体不在场的匿名交往,为人们重塑自我创造了机会,但也正是由于这种“戴着面具的舞蹈”,造成了交往中信息的缺乏和身份识别的困难,藉此而形成的网络交往中的人际信任问题必然不同于现实社会。 基于此,本文主要从网络空间的基础性特征——匿名性出发,根据个案访谈内容,依据现实人际信任的相关理论,分析了网络人际信任与现实人际信任的不同,内容涉及网络匿名性的产生、意义及其内涵;网络人际信任的现状、网络人际信任的现实性、网络人际信任的机制、特点、结构和模式。具体而言,本研究的结论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网络人际信任是现实社会中的人在网络人际互动中,借助各种数字化的符号信息,在对对方的网络身份表示认同的基础上,对陌生的交往对象能够履行其所被托付义务和责任的一种预期和保障感。其内容主要包括两方面:主要表现为情感性信任和工具性信任;主要是一种陌生人之间的信任关系。 第二,网络人际信任的机制主要有三种:预设性信任;由网民之间的共性而产生的信任;对网络交往对象的自我呈现进行主观判断。 第三,网络人际信任的特征主要有:信任主体在虚拟与现实间的双重存在性;信任关系的建立过程相对简单;信任的低风险性;信任关系的脆弱性和不稳定性。 第四,网络人际信任在结构上是一种非人格化的抽象的人际信任,它不依赖于人们之间的熟悉度和交往时间的长短,而是源于“想象的共同体”。网络人际信任的模式主要以“情感性信任”和“工具性信任”为主,并表现为陌生人之间的信任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