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探讨在城市公寓住宅中应用活动式隔间体系取代固定隔间,创造生活空间的可变性,让居住人在其家庭生命周期中,能根据各阶段实际需要自力调整住宅格局,达到宜居的目的。台湾婴儿潮人口将达老年期,2018年成为深度老龄社会,11年后更将达到超级老龄社会,届时每5个人中就有1个老人,在地终老成为无可替代的养老模式。老年人口大量增加,幼年人口持续减少,人口老化对社会造成影响,冲击现有家庭结构和住宅空间。如何让家庭和住宅能有效的承担扶老育幼的责任,不但是社会问题,同时也是建筑问题。选择台北作为研究范围,缘于台北的家庭型态以核心家庭较多,居住型态以三卧房以下的公寓住宅占多数,呈现“小家庭住在小住宅里”的状态。受当前社会两极化影响,从核心家庭过渡到三代家庭的需求开始增加,然而台北现有住宅中,适合三代家庭居住的宅数并不敷所求。研究方法经由收集官方相关调查统计资料,解读台湾人口老化进程,分析台北人口、家庭、住宅与居住现况,建立家庭生命周期模型,作为拟定居住空间需求的依据,并且据以进行空间推演。第3章探讨老年人在老化过程中对居住空间的需求,和居家养老模式下家庭型态走向三代家庭的必然性。第4章对住宅里的居住空间进行再思考,80后与90后年轻人的思维方式与人生态度皆不同于往昔世代,面向生活的观点极可能跟目前住宅格局产生不一致。第5章研究住宅隔间的可调整性,应用非固定式隔间体系替代固定式隔间,把调整住宅格局的权力归还给居住人,让他们能按照实际生活需要自力调节。第6章除了对以出租住宅作为房源提出分析与建议,继而对核心家庭和三代家庭生命周期的阶段性居住需求进行调整室内格局推演,证明了对于营造生活空间多样化具备可行性,突破住宅固定隔间的局限性。本研究着眼于未来世代的居住需要,从建筑专业的视角探讨家庭与住宅间最有利的匹配方式。以家庭中子女成年后不必再代代购屋离家为前提,寻求活化住宅格局的概念性构想,使得居住人不必被动的去适应定型的居住空间,让空间适配人的实际需求,对往后住宅设计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