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6年国家发改委印发的《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要求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实行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到2020年把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50亿吨标准煤以内。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为引领,当前我国需要对产业结构进行合理化改进,降低行业对能源的需求;需要通过技术创新提高资源利用率。长江经济带作为我国能源消耗量较大的战略区域,承担了减少能源消费的重任,必须在控制能源消费上起到表率作用。本文以产业结构、技术创新与能源消费三者的理论关系和现状为基础,选用1998-2014年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的相关数据。首先,通过建立面板向量自回归(PVAR)模型,运用脉冲响应分析和方差分解方法,测度当前长江经济带产业结构、技术创新与能源消费之间的动态影响,判定能源消费变动是否存在一个长期趋势,结果表明长期长江经济带能源消费有增加趋势。因此,为缓解此趋势,在产业结构和技术创新交互影响的现实背景,利用面板门槛模型测度产业结构合理化与技术创新对能源消费的影响是否存在门槛效应(即非线性关系),继而从产业结构和技术创新角度提出最大幅度降低长江经济带能源消费的对策。通过第4章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PVAR)得出如下结论:(1)长江经济带产业结构合理化(逆向指标)、技术创新变动对能源消费的影响存在滞后效应。(2)长江经济带能源消费存在惯性。(3)在滞后效应和能源消费惯性的影响下,长江经济带长期能源消费存在增加的趋势。通过第5章面板门槛模型得出如下结论:(1)长江经济带产业结构、技术创新与能源消费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2)产业结构合理化值低于门槛值0.1284时,技术创新的进步能最大程度减少能源消费,表明长江经济带最佳降低能源消费的途径是产业结构合理化和技术创新双管齐下。(3)就具体省份而言,长江经济带中只有少数发达沿海省市的产业结构合理化值低于0.1284,说明今后长江经济带中的中西部省份应加快产业结构合理化进程。本文的最大创新点是:将产业结构合理化、技术创新与能源消费紧密结合建立了三者间的非线性综合模型,证实了长江经济带能源消费存在惯性,并据此提出了有效降低能源消费的政策导向建议,即产业结构合理化与技术创新双管齐下,同时减少能源消费惯性,三者彼此渗透,从而缩短经济较快发展不可避免出现的能源消费增加趋势的时间长度。综上所述,产业结构和技术创新的变动会对能源消费产生滞后效应,同时能源消费自身存在惯性,在这三者的共同作用下长江经济带长期能源消费呈现增加趋势,这是不可避免的经济发展阶段,据此,本文提出有效降低能源消费的政策导向建议,尽量缩短这一趋势的时间长度,使长江经济带尽早步入产业结构合理化值小于0.1284的区间,从而发挥技术创新最大程度减少能源消费的作用,实现2020年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50亿吨标准煤以内的最终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