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虽然“就业力”一词尚未有明确定义,但国内外关于就业力价值的认识已趋于一致,具有较高的就业力水平,意味着个人具有在所选择的职业中获得就业成功和职业成功的能力和素质,能帮助个人在激烈的求职过程中脱颖而出并为今后的职业发展奠定扎实基础。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高等院校已逐渐成为高水平劳动力的主要提供者,提高大学生的就业力水平已成为高校的核心职能之一。面对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显现,如何开发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力已成为国内外教育研究者共同关注的一个热点话题。基于上述背景,本文将“个人获取、维持和必要时重新获取满意就业的能力”作为“就业力”的定义,并以上海地区近三年来的高校毕业生为主要研究对象,从高等教育活动及就业活动的主体——学生的角度出发,对就业力水平及其影响因素这两个方面作了分析研究,得出了以下结论,如:①从毕业生在接受高等教育期间的学业情况来看,实习经验、社团活动经验以及优秀或是良好的学习成绩对就业力水平产生了较为显著的影响;②包含毕业生主动性、上进心、责任感、敬业精神以及诚实守信这些素质的“积极度”对就业力水平影响较为显著;③毕业生的“坚韧度”,即毕业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及毅力对就业力水平产生的影响也较为显著;④毕业生的“迁移能力”(学习能力、适应能力、专业知识、创新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工作的能力)对就业力水平的影响较为显著等结论。其他结论可参考第三、四章相关章节。针对上述研究结果,笔者提出了若干建议,如:①在校学生应该转变就业观念,将个人基本素质的提高放在首位;转变学习方式,注重就业力技能的开发;并积极参加社会实践,累计社会资源与社会经验等;②高校应该转变培养方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拓展学生社会实践的渠道,为学生就业力的培养提供支持;并加强就业指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生涯观等;③用人单位不仅应该为在校学生的就业力开发创造有利条件,还应该为员工提供各类培训,以使他们的就业力得到可持续发展。具体建议可参考第四章相关内容。